日期:[2012年06月15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3]
“舌尖热”
能否推动国产纪录片市场回暖?
“舌尖”点燃观众对纪录片热情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以来,平均收视率0.49,平均收视份额3.861,比原央视一套同时段电视剧栏目收视高出约30%,一时间成为热点话题。在影视爱好者聚集的“豆瓣网”上,“舌尖”的评分超过了《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新浪微博上,“舌尖”被转发了3.5万多次,评论突破10000条。
“舌尖”现象的出现,让无论是传统纪录片制片人,还是一些依托互联网“生存”的独立导演,都感到兴奋。
“‘舌尖’让我找到了久违的快乐,我喜欢看纪录片,家里收藏也多,因为它比美国大片更真实,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想象空间。”多年坚持为国产纪录片配乐的作曲家李海鹰说。
上海是中国纪录片市场的一个风向标,在“舌尖热”之前,国产纪录片的回暖信号经历了逐步释放的过程。“‘舌尖’快速走红,有其偶然的一面,但也是必然,适合本土观众口味的纪录片传播方式和平台正在我国逐步成熟。”10年前参与创办国内首个纪录片频道的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总监应启明说。
什么是纪录片“叫好又叫座”的“密匙”?
“一段时间以来,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主要靠欧美进口,艺术人文类纪录片则主打悲情牌,国产片到国际上拿奖,‘墙内开花墙外香’成了惯例。但近年来,整个市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应启明分析,近年来中国观众的视野变得更加国际化了,一些国产纪录片和纪录片栏目收视率也一路走高,能否叫好又叫座,全看制作团队有没有打动人心的真功夫。
《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陈晓卿坦言:“真诚”是通往成功的一把“密钥”。
“真实是纪录片的关键,它属于大众,而非小众。”日本资深纪录片制作人天城靱彦说,纪录片的写实性给予人们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在世界各地道理是相通的。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教授认为,在新媒体日趋活跃、纪录片拍摄的技术门槛逐步降低的今天,国产纪录片正在向“内容为王”回归,内容因素将成为决定市场的关键,这其中既包含纪录片的社会、文献及艺术价值,也包括内容市场的细分。
纪录片市场出现变局
近两年来,除了京沪两大纪录片频道外,人们还看到中国教育电视台三套、北京电视台高清纪录频道、辽宁电视台北方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山东教育电视台等一批富有纪实特色的电视播出平台纷纷崛起,产业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格局正在形成。
目前央视探索的24小时纪录片播出模式,已走过近一年半的实验期,并请到郎朗等为纪录频道“包装”,受到美日等国同行关注。
在纪录片重镇上海,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的品牌效益也连年攀升,频道已探索出多种整合“草根”拍摄力量的路径,
专门播放社会类纪录片的“真实第
25小时”栏目今年连创收视高点。
几乎与《舌尖上的中国》同步,
受益于上海真实传媒的导演扶持
计划、反映我国鄂温克族少年生活
的现实题材纪录片 《雨果的假期》
斩获多项国际大奖并在上海纪实频道及网上热播。创作这部作品的独立纪录片人顾韬认为,国内的创作环境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更多民间力量逐步受到关注。
2011年,央视首次大规模就纪录片项目进行了面向全社会制作机构的招标,以社会现实题材为选题范畴,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创作,加速纪录片产业化,新影世纪、三多堂、雷禾文化等一批企业中标。
“纪录片人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群体。”陈晓卿说,团队已在酝酿筹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他希望“舌尖”本身也能成为一个纪实性的文化品牌。
新华社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以来,平均收视率0.49,平均收视份额3.861,比原央视一套同时段电视剧栏目收视高出约30%,一时间成为热点话题。在影视爱好者聚集的“豆瓣网”上,“舌尖”的评分超过了《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新浪微博上,“舌尖”被转发了3.5万多次,评论突破10000条。
“舌尖”现象的出现,让无论是传统纪录片制片人,还是一些依托互联网“生存”的独立导演,都感到兴奋。
“‘舌尖’让我找到了久违的快乐,我喜欢看纪录片,家里收藏也多,因为它比美国大片更真实,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想象空间。”多年坚持为国产纪录片配乐的作曲家李海鹰说。
上海是中国纪录片市场的一个风向标,在“舌尖热”之前,国产纪录片的回暖信号经历了逐步释放的过程。“‘舌尖’快速走红,有其偶然的一面,但也是必然,适合本土观众口味的纪录片传播方式和平台正在我国逐步成熟。”10年前参与创办国内首个纪录片频道的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总监应启明说。
什么是纪录片“叫好又叫座”的“密匙”?
“一段时间以来,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主要靠欧美进口,艺术人文类纪录片则主打悲情牌,国产片到国际上拿奖,‘墙内开花墙外香’成了惯例。但近年来,整个市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应启明分析,近年来中国观众的视野变得更加国际化了,一些国产纪录片和纪录片栏目收视率也一路走高,能否叫好又叫座,全看制作团队有没有打动人心的真功夫。
《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陈晓卿坦言:“真诚”是通往成功的一把“密钥”。
“真实是纪录片的关键,它属于大众,而非小众。”日本资深纪录片制作人天城靱彦说,纪录片的写实性给予人们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在世界各地道理是相通的。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教授认为,在新媒体日趋活跃、纪录片拍摄的技术门槛逐步降低的今天,国产纪录片正在向“内容为王”回归,内容因素将成为决定市场的关键,这其中既包含纪录片的社会、文献及艺术价值,也包括内容市场的细分。
纪录片市场出现变局
近两年来,除了京沪两大纪录片频道外,人们还看到中国教育电视台三套、北京电视台高清纪录频道、辽宁电视台北方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山东教育电视台等一批富有纪实特色的电视播出平台纷纷崛起,产业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格局正在形成。
目前央视探索的24小时纪录片播出模式,已走过近一年半的实验期,并请到郎朗等为纪录频道“包装”,受到美日等国同行关注。
在纪录片重镇上海,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的品牌效益也连年攀升,频道已探索出多种整合“草根”拍摄力量的路径,
专门播放社会类纪录片的“真实第
25小时”栏目今年连创收视高点。
几乎与《舌尖上的中国》同步,
受益于上海真实传媒的导演扶持
计划、反映我国鄂温克族少年生活
的现实题材纪录片 《雨果的假期》
斩获多项国际大奖并在上海纪实频道及网上热播。创作这部作品的独立纪录片人顾韬认为,国内的创作环境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更多民间力量逐步受到关注。
2011年,央视首次大规模就纪录片项目进行了面向全社会制作机构的招标,以社会现实题材为选题范畴,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创作,加速纪录片产业化,新影世纪、三多堂、雷禾文化等一批企业中标。
“纪录片人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群体。”陈晓卿说,团队已在酝酿筹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他希望“舌尖”本身也能成为一个纪实性的文化品牌。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