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5月2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能为村民办点事,我很幸福”

——记菏泽市十佳老人武韬绪
今年79岁的的武韬绪老人是郓城县黄堆集乡武庙村人,他1993年从教育岗位上退休之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村里的大小事务上,是十里八村有名的 “活雷锋”。多年来,他担任村里 “义务浇地组长”,帮助贫困学子上学,筹建村内街道……这让他的退休生活更加多姿多彩,2012年,他被评为“菏泽市十佳老人”。
   武韬绪是村里有名的热心人。在农村,灌溉农田问题成为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各家各户买灌溉设备自己浇地,既费时又费力,成本还高。”武韬绪说,1983年,他组建了“灌溉农田互助组”,并被村民推举为“义务浇地小组长”,组内成员集资购买一套灌溉设备,每次浇地,都是武韬绪联系电工,安装电表,扯挂电线,计时收费。至于保管、维修灌溉设备更是他的分内工作。转眼间,武韬绪已在这个“无职、无权、无薪”的岗位上干了30年。小组由最初的9户52人发展到现在的28户213人,灌溉面积由原来的50亩扩展到200余亩,灌溉设备也由原来的一台老式柴油机更新为两台潜水泵。
   2004年以前,武庙村的街道坑坑洼洼,坎坷不平,阴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武韬绪和村干部牵头组建了“武庙村街道筹建委员会”。硬化村内四条街道需要10余万元,资金筹措成了头等难事,武韬绪率先带领子女捐献了2000元钱,村民见状纷纷捐钱捐物,没钱的就出义务工。德高望重的武韬绪被推选为现金保管员,他严把支出关,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修街上。“修路期间,他记土方、浇灰线,计算工程进度,有时忙得饭都顾不上吃。”武韬绪的儿子武玉勇说。街道竣工后,武韬绪编写了“千秋伟业前人兴建,万代辉煌后人开拓”的碑题,并撰写了碑文,为修街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05年,本村学生武中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长春工业大学。通知书上一句“开学时需一次性交清学费8000元”的话让他陷入了困境:搞运输的父亲因为赔了本在村内欠了一屁股债,在家务农的母亲东奔西走只筹了三千元钱,母亲叹着气说:“实在不行,大学就别上了吧。”武韬绪知道后,二话没说就去银行取出了自己的养老钱3000元,又动员自己的儿子凑了2000元。他把五千元钱交给武中华,说:“孩子,这些钱你先拿着,以后有困难就来找我。”朴实的语言让武中华掉了泪。后来武韬绪又资助本村的曹维平走进了中央美院的大门。
   武留绪夫妇俩现在经营着一个小卖部,武留绪经常说:“这个小卖部多亏了韬绪大哥,要不是他,俺还不知怎么生活呢?”这个小卖部原本是武韬绪帮助武留绪的残疾儿子武玉德开的。武玉德自幼患脑积水,不能独立行走,为了给他治病家庭早已一贫如洗。为了帮助这个贫困家庭,武韬绪除自己出资外,还写过倡议书,在集市上为其募捐。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他的生活困境,武韬绪东奔西走帮他开了这个小卖部。去年,武玉德因病去世后,小卖部成了武留绪夫妇生活的主要来源。
   武韬绪有一手功力深厚、遒劲有力的毛笔字,引得许多村民慕名前来,请他写春联、喜联、请帖、礼单,有时一忙就是好几天,要紧了饭也顾上吃,觉也顾不上睡。在村里,大到红白喜忧事,小到邻里纠纷、子女分家、孩子起名,只要有人找他帮忙,他总是有求必应。他常说:“苦点累点不算啥,只要能为村民做点事,我就快乐!”
   通讯员 李英 季行岚 记者 郑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