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5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黄河故道上的坚守

——王前虎、王元雪父子养鱼记
      5月23日下午1时许,烈日当头,热浪扑面。室外活动一会儿,衣服便会湿透。
   刚吃过午饭的王元雪,用割草机清理着坑塘边上的杂草。60岁的父亲王前虎跟在后面,将锄掉的杂草捡起扔到鱼塘中。
   “割草喂鱼,生态养殖。你们不来,今儿下午可能就闲不住了。”王元雪憨厚地笑着,卸下背在身上的割草机装备。
   2009年,家住县城的父子俩,在位于单县杨楼镇郑店村的黄河故道上,以一年一万元的租金,承包了200多亩荒草地,三年时间开挖了20多个鱼塘搞起了养殖。
   平时几个月不回家一次,在简陋的窝棚住下,坚守着在别人看来荒草漫野、渺无人烟的黄河故道:父子俩心中的“热土”。
   “以前俺也是西装领带,夹着包跑生意,哪像现在穿着胶鞋,一身泥巴。”看记者打量着自己,王元雪说,没来故道养鱼前,他大学毕业后上过班,也做过农资生意。
   租地养鱼的头一年,白天租来挖掘机挖鱼塘,晚上用拖拉机载着水泵抽水,王元雪就睡在拖拉机上,受着以前从没受过的罪。
   “养鱼不见鱼,如果鱼都在水面上浮着,说明水里缺氧。”说起养鱼经,父亲王前虎头头是道。
   爷俩每天自己做饭,简陋的窝棚里放着一台电视机,只能看几个台。以前他俩最喜欢看中央七套军事农业频道,可以了解许多农业知识,这几年坚守在黄河故道,看不上了。
   几年时间,鱼塘越挖越多,投资也越来越大。头一年投资的100万元,初现规模后,开始出售鱼苗和成鱼,挣来的钱又投入到渔场。王元雪算了算,到今年,这个渔场已经投入了200多万元。
   “过去穷,没盐吃,就到故道上扫盐,回来在锅里熬分拣。现在故道有了大用途,在低洼地方深挖成塘,藕鱼混作;适宜种植的地段栽培连片果园。”郑店村旁的村庄是大姜庄,村支部书记李卫国告诉记者,黄河故道横穿两村10余里,如今是片片鱼塘,林带如织,果树成行。
   而他自己就是最早租地挖坑塘养鱼的那一批人,如今也有自己的鱼塘,他的鱼塘纯天然养殖,鱼苗成长的时间长,卖的价钱也比别人贵许多。
   养鱼技术靠自学,没有经验。根据天气情况不同,爷俩每晚起床好几次给鱼增氧。地处偏僻,一顿可口的饭菜也吃不上,吃不好、睡不香的条件下,爷俩却养得乐不思蜀。
   把盐碱滩、荒草地变成了鱼果乡,望着自家的鱼塘,王前虎、王元雪父子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文/图记者张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