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5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1]
一对酷爱山东琴书的老搭档
——访省级非遗传承人胡化山、王振刚
日前,记者走进市艺术研究所的办公室,采访了我市山东琴书的优秀代表和省级非遗传承人胡化山、王振刚这对几十年的老搭档。
艰辛学艺路
这两位传承人都是鄄城人,在他们小的时候,很多村庄都有山东琴书这门艺术。胡化山说:“在我们小的时候,大家在劳动之余坐下来一块儿唱琴书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很少有人把唱山东琴书作为一生的事业来传承。”胡化山和王振刚从小受当时所处环境的影响和熏陶,通过耳濡目染就喜欢上了,从13岁开始学习山东琴书,当时教他们山东琴书的启蒙老师都是本村或者邻村的人。
两位传承人都表示,当时学习山东琴书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拜师学艺。“那个时候我们都处在上学的年纪,白天要去学校上课,放学后还要下地干农活儿挣工分,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抽出时间到老师家里去学习琴书。”胡化山对记者说到,“当时我的老师住在邻村,虽然距离不是很远,但是晚上到老师家去学习山东琴书得抄近路,路过一片坟地时,由于年纪小,就很害怕,所以我就找了一个跟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富裕,由于乐器有限,学习琴书的人得自备乐器,但是都买不起,所以很多乐器就大家一起共用。王振刚开始学艺的时候,同自己一起学习的人有二十几个,他说:“当时他们每一个人初学时都比我强,但正是因为我的家庭困难,生活条件比他们差,所以我就更加努力地学习琴书,最后就我一个人走出来了。”两位传承人表示,虽然小的时候学习山东琴书的条件很苦,硬件设施也很简陋,但是老师很认真、负责。
一对好搭档
胡化山和王振刚相识于1971年,那时一起参加曲艺队,开始系统、专业地学习山东琴书。他们两个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成为艺术之路上相伴几十年的老搭档。“山东琴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以琴会友,是琴书让我们的友情更加深厚。”胡化山和王振刚说。1986年,菏泽地区曲艺队解散后,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单位,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山东琴书的热爱,也没有使他们的思想产生过动摇。这么多年以来,无论是市里、省里还是中央组织的曲艺比赛、汇演,他们都会参加,直到今天,他们依然还站在传承山东琴书这一事业的舞台上。
这对老搭档获得过很多奖项,把省、市乃至全国的一些曲艺大奖都收入囊中。1981年,到天津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观摩演出,获得一等奖;1997年,参加中华总工会、中国文联等单位共同组织的“华电十里泉杯”全国职工曲艺展演活动,荣获金奖;2011年,在济南参加全国首届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演出了山东琴书传统曲目《水漫金山》,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等等。目前,他们正积极加工排练琴筝清曲 《乡音和鸣》、《亲上亲》等节目,准备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比赛。
接好班带好徒
“琴书是一门综合性的曲艺,我们在2003年成立了一个说唱团,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但由于资金是一个大问题,要是靠这门艺术吃饭的话,就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因为看不到前景,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陆续离开了说唱团,另寻其他出路了。”说到这里时,两位传承人满脸的遗憾之情。
两位传承人表示,山东琴书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土壤中的民间音乐艺术,不仅是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璀璨明珠,而且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魂宝。它蕴含浓重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曾深刻地影响了群众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但遗憾的是,目前山东琴书的前景令人堪忧。
说到对未来的期许,两位传承人说:“山东琴书的抢救、保护工作任务繁重,希望各级政府能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多提供一些便利的条件和政策倾斜,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配合保护单位把山东琴书的曲目恢复、整理、录像等工作做好。一个曲种要是没有接班人就会失去生命力,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培养新徒,坚定不移地将山东琴书传承下去。”
记者 王丹
艰辛学艺路
这两位传承人都是鄄城人,在他们小的时候,很多村庄都有山东琴书这门艺术。胡化山说:“在我们小的时候,大家在劳动之余坐下来一块儿唱琴书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很少有人把唱山东琴书作为一生的事业来传承。”胡化山和王振刚从小受当时所处环境的影响和熏陶,通过耳濡目染就喜欢上了,从13岁开始学习山东琴书,当时教他们山东琴书的启蒙老师都是本村或者邻村的人。
两位传承人都表示,当时学习山东琴书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拜师学艺。“那个时候我们都处在上学的年纪,白天要去学校上课,放学后还要下地干农活儿挣工分,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抽出时间到老师家里去学习琴书。”胡化山对记者说到,“当时我的老师住在邻村,虽然距离不是很远,但是晚上到老师家去学习山东琴书得抄近路,路过一片坟地时,由于年纪小,就很害怕,所以我就找了一个跟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富裕,由于乐器有限,学习琴书的人得自备乐器,但是都买不起,所以很多乐器就大家一起共用。王振刚开始学艺的时候,同自己一起学习的人有二十几个,他说:“当时他们每一个人初学时都比我强,但正是因为我的家庭困难,生活条件比他们差,所以我就更加努力地学习琴书,最后就我一个人走出来了。”两位传承人表示,虽然小的时候学习山东琴书的条件很苦,硬件设施也很简陋,但是老师很认真、负责。
一对好搭档
胡化山和王振刚相识于1971年,那时一起参加曲艺队,开始系统、专业地学习山东琴书。他们两个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成为艺术之路上相伴几十年的老搭档。“山东琴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以琴会友,是琴书让我们的友情更加深厚。”胡化山和王振刚说。1986年,菏泽地区曲艺队解散后,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单位,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山东琴书的热爱,也没有使他们的思想产生过动摇。这么多年以来,无论是市里、省里还是中央组织的曲艺比赛、汇演,他们都会参加,直到今天,他们依然还站在传承山东琴书这一事业的舞台上。
这对老搭档获得过很多奖项,把省、市乃至全国的一些曲艺大奖都收入囊中。1981年,到天津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观摩演出,获得一等奖;1997年,参加中华总工会、中国文联等单位共同组织的“华电十里泉杯”全国职工曲艺展演活动,荣获金奖;2011年,在济南参加全国首届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演出了山东琴书传统曲目《水漫金山》,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等等。目前,他们正积极加工排练琴筝清曲 《乡音和鸣》、《亲上亲》等节目,准备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比赛。
接好班带好徒
“琴书是一门综合性的曲艺,我们在2003年成立了一个说唱团,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但由于资金是一个大问题,要是靠这门艺术吃饭的话,就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因为看不到前景,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陆续离开了说唱团,另寻其他出路了。”说到这里时,两位传承人满脸的遗憾之情。
两位传承人表示,山东琴书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土壤中的民间音乐艺术,不仅是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璀璨明珠,而且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魂宝。它蕴含浓重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曾深刻地影响了群众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但遗憾的是,目前山东琴书的前景令人堪忧。
说到对未来的期许,两位传承人说:“山东琴书的抢救、保护工作任务繁重,希望各级政府能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多提供一些便利的条件和政策倾斜,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配合保护单位把山东琴书的曲目恢复、整理、录像等工作做好。一个曲种要是没有接班人就会失去生命力,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培养新徒,坚定不移地将山东琴书传承下去。”
记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