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6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5]
  民间老艺人吴爱云——

扬琴弹出精彩人生

全凭一把扬琴,只要你会唱,她就会伴奏。随意吼出一个调子,她就会弹,很多时候是闭上眼睛敲打,怡然自得,那优美的旋律会把你带入另一个境界。此外,三弦、二胡、板胡、京胡等乐器也是样样精通。
   她叫吴爱云,是成武县白浮图镇白浮图村民间老艺人。日前,笔者慕名前往,穿过白浮大街,走进一个巷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循着乐曲声,来到村前一个坑塘边,笔者见到了眼前这位81岁高龄的老艺人,满头银丝,身着红色上衣,怀抱着一把二胡,正和孙子在坑塘边拉唱。看到有客人到来,老人利索地收起乐器。
   通过了解,得知吴爱云老人8岁师从山东琴书著名表演艺术家李若亮,14岁出师。6年中跟随师父边学习边演出,足迹踏遍了齐鲁大地,15岁独立演出,由于唱功精湛,表演形象逼真,成为当时文化界有名的琴坛新秀。结婚后,吴爱云与丈夫贾同生一起创办了成武县“贾家班”文艺宣传队,从此名声大振。1953年被大连电视台邀请做节目。1958年,为鼓励工人大炼钢铁,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吴爱云所带领的“贾家班”受鞍山地委的邀请,在鞍山各地慰问演出一年多。1965年,在菏泽军分区举办的为期45天的文艺汇演中,获得曲艺表演第一名。1986年文化体制改革,“贾家班”被迫解散,吴爱云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乡,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加班为群众演出。尽管这样,吴爱云老人回忆说从没有感觉到累。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山东琴书等民间艺术受到影视、现代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步走向衰弱。扬琴也与其它剧目一样,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2006年5月,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爱云终于迎来了她的欢庆时刻,惊喜之余,老人又深感责任重大。一直以来,吴爱云老人就认为,山东琴书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承却不容乐观。用她的话来说:“会唱琴书的很多,但真正能唱出传统琴书味儿的却很少,能死心塌地把琴书融入自己生命的人就更少了。”现在吴爱云老人门下除张萍、毕井旺(一个在金乡县文化局工作,一个在巨野县文化局工作)之外,大多都从事其它行业了。师妹李湘云是济南艺术学院高级讲师,目前也已年过古稀。谈及传承,吴爱云老人感叹到:“唱琴书挣不了大钱,现在年轻人几乎没人愿意学。”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在她和儿子、儿媳的熏陶下,重孙子、重孙女也渐渐迷恋上了扬琴。“我现在岁数大了,身体各方面条件都在下降,希望全寄托在重孙子、重孙女身上了,更希望有一天,我能亲眼看见两个孩子站在这个舞台上给大家演出。”吴爱云老人动情地说。
   吴爱云老人不但能唱、会唱,还善于琴书的创作,不仅传统曲目在她口里常演常新,她还经常创作一些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曲目,把生活中看到的变化都融入到戏里,自编自演的《小两口打架》、讴歌党的富民政策的《十八大开到俺家里》等曲目,多次在文艺汇演中获奖。2002年初,吴爱云老人受邀去济宁演出。本来约定的是一天的时间,结果却唱了三天,且受到了济宁市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同年6月,吴爱云老人参加了菏泽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保护成果展演,荣获展演一等奖,吴爱云老人也因此获得了“琴坛老将”的殊荣。
   为更好地宣传山东扬琴这一曲目,近年来,吴爱云老人带着儿子、儿媳以及大女儿不断参加各级文艺大赛,先后3次获省级奖励、12次市级奖励。去年6月份,吴爱云老人被授予“菏泽民间曲艺家”荣誉称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8岁开始弹扬琴唱琴书,现如今已是80多岁的高龄老人,期间有很多很多的变化,不变的则是吴爱云老人这种执着精神。
  通讯员 王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