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8月1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散文○

趣谈菏泽方言

□ 张华
   昨天大学同学给我打电话,她操着一口不太正宗的菏泽腔说:“你还在菏泽(zei)呢……”一句话让我想起几年前发生在我们身上有关菏泽方言的故事。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菏泽人,上大学也是在菏泽学院,不过我周围的同学五湖四海的都有,从小说菏泽方言习惯了,虽然学校 “请说普通话”的提示随处可见,可刚开学还是时不时的蹦几句菏泽方言,因为说方言还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我向同学借笔用,我说:“XX,让我用用你的笔(bei)呗。”结果她递给了我一个水杯,顿时弄得我哭笑不得,原来她以为我借笔(bei)是借杯子呢。还有一次,我从水房提水回来,问室友:“你喝水(fei)吗?”她一头雾水地望着我,“喝什么?我没听懂。”我指了指手里的暖壶,她这才恍然大悟。关于我说方言闹出来的笑话数不胜数。
   虽然在学校里同学们基本都说普通话,可是出了校门菏泽本地人都说菏泽方言,同学们听不懂,每次逛街我都成了她们的“翻译官”,慢慢地她们也对菏泽方言感兴趣起来,有什么听不懂的回来都问我是什么意思,我也乐在其中,耐心地教她们说菏泽话。
   说实话,如果不是菏泽人我肯定也听不懂菏泽方言,有很多的发音跟普通话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说话不叫说话叫佛话,睡觉不叫睡觉叫费觉,白菜不叫白菜叫贝菜,高兴不叫高兴叫喜哩航,收拾不叫收拾叫拾捣,甩甩不叫甩甩叫呵撒呵撒,老鼠不叫老鼠叫老负,水饺不叫水饺叫扁食,钥匙不叫钥匙叫约匙,做梦不叫做梦叫奏梦,山楂不叫山楂叫酸拉红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不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各地人员流动加快,方言交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方言受到冲击已成不争的事实,菏泽方言也不例外,如果在外地能听到自己家乡的方言也是一件难得的事。记得有一次去北京旅游,向一个老人问路,他用方言给我说怎么走,我一听是菏泽话,当时感觉特别亲切。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我想说方言不能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以说一方语言也养育了一方文化,它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现在孩子从小上学老师都主张讲普通话,甚至在家里家长也让孩子说普通话,很多孩子已经对方言感到陌生,有的会听不会说,有的会说但不地道。鉴于此,很多人站出来呼吁保护方言,但这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如何保护方言这个文化的载体,各地对此还不是很重视,比较有力的措施也不多。比如上海保护上海话的措施是 “建立上海话有声数据库”,但是这对方言的口口相传帮助不大。
   难以想象没有东北话,二人转还怎么唱;没有粤语,粤剧还是否能叫粤剧;没有苏州话的评弹听起来会是什么样,也难以想象不用河南话豫剧该怎么唱……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方言这一地域文化的根基,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
   菏泽方言是曹州大地的特征,能唤起更多人对家乡的热爱,让更多在外地的菏泽人能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让菏泽变得更加美好,菏泽方言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