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1月20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2]

群众需要务实的“温暖”

辞旧迎新,给贫困群众、弱势群体送钱送物,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确实是一件暖人心、解民忧的好事。
   然而,有一些“温暖”没有送好,反而送得让人窝心。有的在“送给谁”上下功夫,临行前一纸通知要求下面报人选,甚至“精心选点”,“住址靠近路边、被访者‘会说话’”;有的在“送个啥”上犯迷糊,大都是一桶油、一袋米、一个信封装着钱,千篇一律,一送了之……
   这样的“送温暖”,或送非所需,或走样变味,折射出少数干部工作飘浮、形式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在理念和行为上并未真正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群众心中有杆秤,称出的不仅是“温暖”的成色,也称出了干部为民执政的分量。“送温暖”行动,不在钱物多少,关键是真心实意,尽可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送温暖”活动,正是干部体察民情、了解群众疾苦的重要渠道。困难户的情况各不相同,只有先行调查摸底,问“需”于民,量身定做予以个性化帮助,才能把准“送温暖”活动的脉搏,把“温暖”实实在在地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才能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状态,获得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任何时候,干部都应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多到街巷田间,多与困难群众交朋友,用真心真情去“送温暖”,用真 抓 实 干 去“造温暖”,这样的“温暖”才能久久温暖群众的心。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