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1月11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3]

牡丹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多数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本报讯 (通讯员 王付明 郜玉华)笔者从牡丹区1月8日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获悉,2016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5亿元,可比增长8.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1亿元,增长1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亿元,增长14.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3亿元,增长11.1%。牡丹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多数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这是牡丹区紧紧围绕 “争先进位、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躬身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六大发展战略”,认真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转型发展迎来重要历史拐点。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0.3∶36.8∶52.9,三产占据半壁江山,“三二一”发展格局持续巩固。大力培育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业,万福河商贸物流区加速崛起,中心老城区繁荣发展,毅德、银田、济铁物流园、青岛保税港区菏泽功能区、红星美凯龙、祖源文化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实现市场交易额700亿元,增长13%;创建省级旅游强镇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3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全年接待游客、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2.6%、16.2%。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华润电力循环经济产业园、睿鹰循环经济产业园启动规划或建设;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86亿元,增长8.1%;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分别达到420件、120件,新增注册商标464件,创建山东名牌产品2个;借助“互联网+”的风口推动,吴店创意家居小镇异军突起,新实体经济成为发展新亮点。新增经济作物面积1.5万亩、造林面积2.3万亩、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3个。新发展牡丹专业镇1个、专业村10个,新增牡丹种植面积1.8万亩,牡丹籽油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改革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深入开展社会信用体系、依法治区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国资监管体系改革,全面实行“营改增”和公务用车改革,扎实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校长职级制改革,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积极创新招商引资与社会融资方式,全年新策划项目105个,其中列入省市重点19个,进入国家信息平台26个;新签约过亿元项目45个,新开工34个,在建达到146个,建成16个。坚持“放管服”结合,新发展市场主体3.1万户,增长120%;新增“四上”企业54家,达到642家;4716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领办创办企业2140家,带动就业1.4万人,“双创”氛围日益浓厚。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菜鸟物流、京东、猪八戒网、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平台纷纷入驻,电商企业发展到2800多家,活跃网店2.8万户,电商交易额达到156亿元。省、市电商现场会先后在该区召开,万乾集村荣获中国“淘宝村”称号,牡丹区被评为 “省级电子商务发展示范县”“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先进区”。
   城镇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全力推进城市综合开发,先后实施打鱼店片区等棚改项目27个,涉及群众1.8万户,征收283万平方米,规模创历史新高;新开工绿地花都等综合开发项目7个、续建35个,新开工、在建、竣工面积分别达到160万平方米、510万平方米、240万平方米。着眼于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启动实施西安路南延、广州路北延、北外环路东延、国花大道、纬一路、昆明路万福河桥等重点市政工程9个,提升改造东顺城街、曹州路等道路4条,打通八一街、东方红西街等断头路4条,改造背街巷21条。着眼于补齐便民服务“短板”,深入实施“五个十”工程,新建停车场、早夜市、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58处,新建改造垃圾中转站10座,新增绿地7.5万平方米、道路保洁面积55万平方米。深入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和文明区创建活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投入使用,渣土运输管理、建筑工地围档、主次干道保洁和违法建设治理等工作加快从治标向治本转变,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铁拳行动”,严格落实涉水企业“十个一”工程,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