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2月0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消费升级:年夜饭“刷新”团圆方式
一直坚持除夕晚上必须亲手包饺子的85岁的刘爱景奶奶,今年也想尝试到饭店吃年夜饭啥感觉。“以前总觉得在家吃饭才是过年,今年孙子孙女提前订好了饭店,六点吃饭,八点回来还不晚看春节晚会。想开了,一家人都在一起就是团圆,就是过年。”当记者问起在饭店吃年夜饭的感觉时,刘奶奶笑呵呵地这样回答道。
年根儿底下,有个话题比较火,那就是“年夜饭怎么吃”。一进腊月,电视广告中频频展现年夜饭的团圆场景,街边饭店也纷纷推出实惠的年夜饭套餐。
要说出去吃年夜饭,早就不是个新鲜事儿,接地气的价格让普通家庭也负担得起。但要跨过“年夜饭必须自己动手”这道观念上的坎儿,对80岁的老人来说可不容易,几代人消费观念上的冲突碰撞持续了很多年。
说起自家的年夜饭变化,刘奶奶的儿子,62岁的张建国回忆说,“起初,是半夜吃的那顿饺子。北方过年有讲究,大年三十夜里12点,一定要吃上饺子。所以,老父亲、老母亲年年半夜监督大家拌馅儿、和面、擀皮儿、包饺子。有一年,趁老人不注意,在自家包的饺子里加了一袋速冻饺子,老人发现工厂厨房的食品味道也不差,渐渐的,包饺子也不再是三十晚上必须的差事了。”
年夜饭的菜色,过去老人总是亲自拟定菜单,四碗八碟,鸡鸭鱼肉样样都要。早年间大受全家欢迎,后来逐年发现,青菜都被吃光,大鱼大肉却剩下了。“剩菜一吃好几天,吃了不健康,不吃又浪费。”直到有一年,一条鱼摆上桌又端下来,连续三顿没人动,老人才接受了精简的好处。”刘奶奶的女儿说道。
“我和弟弟在外地工作,以前回家过年都得大包小包的往家带东西。现在差不多都是网购,年货比我们还早到家呢。”刘奶奶的孙女张萌说道,“老人接快递就像拆礼物,带着好心情,还时不时地打电话,说上次哪个东西不错,让快递再送一份。”
一年又一年,85岁刘奶奶的生活逐渐追上了时代,她坐过用“滴滴”叫的车、吃过“饿了么”、用过网上挂号看病、还知道团购更省钱……市场嬗变、消费升级的趋向也在老人的生活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记者 杨 飞
年根儿底下,有个话题比较火,那就是“年夜饭怎么吃”。一进腊月,电视广告中频频展现年夜饭的团圆场景,街边饭店也纷纷推出实惠的年夜饭套餐。
要说出去吃年夜饭,早就不是个新鲜事儿,接地气的价格让普通家庭也负担得起。但要跨过“年夜饭必须自己动手”这道观念上的坎儿,对80岁的老人来说可不容易,几代人消费观念上的冲突碰撞持续了很多年。
说起自家的年夜饭变化,刘奶奶的儿子,62岁的张建国回忆说,“起初,是半夜吃的那顿饺子。北方过年有讲究,大年三十夜里12点,一定要吃上饺子。所以,老父亲、老母亲年年半夜监督大家拌馅儿、和面、擀皮儿、包饺子。有一年,趁老人不注意,在自家包的饺子里加了一袋速冻饺子,老人发现工厂厨房的食品味道也不差,渐渐的,包饺子也不再是三十晚上必须的差事了。”
年夜饭的菜色,过去老人总是亲自拟定菜单,四碗八碟,鸡鸭鱼肉样样都要。早年间大受全家欢迎,后来逐年发现,青菜都被吃光,大鱼大肉却剩下了。“剩菜一吃好几天,吃了不健康,不吃又浪费。”直到有一年,一条鱼摆上桌又端下来,连续三顿没人动,老人才接受了精简的好处。”刘奶奶的女儿说道。
“我和弟弟在外地工作,以前回家过年都得大包小包的往家带东西。现在差不多都是网购,年货比我们还早到家呢。”刘奶奶的孙女张萌说道,“老人接快递就像拆礼物,带着好心情,还时不时地打电话,说上次哪个东西不错,让快递再送一份。”
一年又一年,85岁刘奶奶的生活逐渐追上了时代,她坐过用“滴滴”叫的车、吃过“饿了么”、用过网上挂号看病、还知道团购更省钱……市场嬗变、消费升级的趋向也在老人的生活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记者 杨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