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2月06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3]

双手织出幸福新生活

——郓城县南赵楼镇郑营村扶贫车间见闻
2月3日,大年初七,当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的时候,郓城县南赵楼镇郑营村扶贫车间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大干景象:20多位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正在纺线、织布,“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那么好的挣钱机会,多干一点就能多挣一点钱,俺过年也不舍得闲着啊!”正在工作的老人们纷纷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
   67岁的杨桂芝在扶贫车间是个大忙人,她不光自己织布,还要充当“技术人员”,给技术不过硬的人“上课”,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但她却乐此不疲,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没想到俺黄土埋到脖子了,还能像年轻人一样打工挣钱,这是政府的好政策给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啊!”杨桂芝感叹,“有些老姊妹织不好,咱就要帮衬帮衬,一块在党的好政策下挣钱!”
   杨桂芝是一个苦命人,5年前,儿子、儿媳相继出车祸,失去劳动能力,同一年丈夫外出打工把腿摔断了,一年之内家中的三个劳力失去了劳动能力,只能靠低保生活。从此杨桂芝每天都抹泪,日子也失去了盼头。扶贫车间建好后,村支书王福德第一个找到她,“你织布的水平顶呱呱,来车间上班吧。”“俺都66岁了,还能打工挣钱?”面对杨桂芝的询问,王福德就说了一句话,“你要相信政府!”从此,杨桂芝从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老人,变成了一个满脸笑容的“年轻工人”。
   郑营村支书王福德告诉记者,在郑营扶贫车间上班的都是一些老年妇女,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她们都是家中比较贫困的人员。“这个扶贫车间去年10月份开工生产,效益还不错。”王福德说,当初政府和企业为他们村援建了扶贫车间,但至于上马什么项目,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为此他到鄄城、济宁梁山等地进行了考察,发现鲁锦这个行业不错,能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优势,使老年人也能在家门口挣钱。于是郑营鲁锦扶贫车间应运而生。为了省钱,王福德四处奔走,收购了多台老旧的织布机,甚至连“缺胳膊少腿”的都让他拉到了车间,“找木工修修就能用,不仅省钱,这些老织布机比新的还好用。”扶贫车间投入生产后,全村78名贫困人员一下就安置了22名。
   据悉,郓城县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省级扶贫工作重点村45个,贫困户4.06万户、贫困人口9.347万人。全县各级充分发挥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在资源、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综合协调能力,在帮扶村积极创建产业基地、建设分厂、设立加工业就业服务设施等,着力引进服装纺织、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深入开展精准帮扶活动,加快推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脱贫。截至目前,全县共设立分厂39个,建设藤编、服装等加工点87个;建设扶贫就业车间220余处,预计可让400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脱贫。同时扶贫就业车间租金30%用于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空壳问题,70%用于帮扶村内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
    记者 仝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