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08月09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建设和谐文明城市

今年,是菏泽发生7级地震(1937年8月1日)8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一周年。习总书记提出,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三个转变”(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这是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工作方针、根本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的一次升华,是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是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导。现阶段,全市上下全力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增强防震抗震本领和自救互救技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环节。今天,菏泽市地震局特推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专题,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新起点,不断提升全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牢牢把握“三个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四项工程”作出新贡献,为城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谱写新篇章。
   1.什么是地震?
   答: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 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 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2.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
   答: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地震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3.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
   答: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
   4.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答: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 “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市区烈度为Ⅷ度,北京市多数地区烈度为Ⅵ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5.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答: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
   6.我国地震灾害为什么严重?
   答: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并不是灾害,但当它达到一定强度,发生在有人类生存的空间,且人们对它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时,便可造成灾害。地震越强,人口越密,抗御能力越低,灾害越重。
   我国恰恰在以上三方面都十分不利。首先,我国地震频繁,强度大,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至几十千米。其次,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地震多发区或强震波及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第三,我国经济不够发达,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镇,建筑物质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所以,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20世纪内,我国已有50多万人死于地震,约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7.什么是地震的次生灾害?
   答:地震灾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造成的灾害等。
   地震后还会引发种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与饥荒。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8.地震能预报吗?
   答: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我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9.你知道地震预报应当由谁发布吗?
   答:面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规范发布地震预报的行为,199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了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具体规定主要是:
   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10.什么是地震谣传?
   答:有时,会有一些关于地震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它们并非是政府公开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而是地震谣传。
   强烈地震灾害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加之对地震知识和相关法规不够了解,人们便容易偏听偏信一些无根据的、所谓的“地震消息”,这是地震谣传得以存在的土壤。产生地震谣传的具体原因有:
   ①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由于气候返暖果树二次开花,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异常。
   ②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对某种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宣传等,引起的猜疑。
   ③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别有用心的造谣。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当受骗。
   11.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答: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是地震谣传:
   ①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②跨国地震预报。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③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 “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12.听到地震谣传怎么办?
   答:①不相信。尽管地震预测尚未过关,但是有地震部门在进行监测研究,有政府部门在组织和部署有关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无科学依据的地震谣传。
   ②不传播。应当相信,只要政府知道破坏性地震将要发生,是绝对不会向人民群众隐瞒的。因此如果听到地震谣传,千万不要继续传播。
   ③及时报告。当听到地震传闻时,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反映,协助地震部门平息谣传。
   ④如果发现动物、植物或地下水异常时,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不要随意散布,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13.什么是地震前兆?
   答: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14.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
   答:地震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时,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有时,含水层像饱含水的海绵一样,在受力时把水挤出来;有时,隔水层破裂,使原来分层流动的水掺和在一起等等。这些变化都有可能通过井水、泉水等反映出来;这时,井或泉就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
   15.动物行为异常有哪些表现?
   答:多次震例表明,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惊恐反应 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 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 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16.你知道《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吗?
   答:这个条例是在1994年1月10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类地震观测仪器正常工作,以取得可靠的数据,每个公民都应当自觉贯彻这个条例。
   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是:
   ①地震台内的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②地震台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填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
   ③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中继站、遥测点用房等;地震专用测量标志、测量场地等。
   17.为什么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答: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18.每个家庭应从哪些方面做好防震准备?
   答: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念,每个家庭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防震避震预案,为震时自救和互救创造条件。例如,对自家住房的抗震能力,周围的环境,室内水、电、煤气等设施的状况,各类物品的存放条件,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处在已有地震短临预报的地区,还应准备自救必备的物品。
   19.为什么灾难来临时自救互救至关重要?
   答:时间就是生命,多次强烈地震的救灾过程表明,灾民的自救互救能最大限度地赢得时间,挽救生命。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唐山市区(不包括郊区和矿区)的70多万人中,约有80%~90%即60多万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屋内,而通过市区居民和当地驻军的努力,80%以上的被埋压者获救,灾民的自救与互救使数以十万计的人死里逃生,大大降低了伤亡率。
  一、地震来了怎么办
   1.避震原则“三要三不要”
   一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就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等。二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人本已跑出危房,又转身回去救人,结果不但没救成,自己也被埋压,想到别人是对的,但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三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擅自行动,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
   2.避震要点
   (1)震时是跑还是躲?目前多数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2)躲在什么地方避震?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3)应采取什么姿势?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4)怎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怎样避免其他伤害?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二、楼房里怎样紧急避震
   1.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
   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2.震时要注意
   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不要到楼梯去;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不要到处乱跑,特别不要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
  三、平房里怎样紧急避震
   1.有条件时尽快跑到室外避震
   如果屋外场地开阔,发现预警现象早,可尽快跑出室外避震。
   2.室内避险较安全的地点
   炕沿下或低矮、牢固的家具边;牢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3.震时不可取的行为
   滞留在床(炕)上;躲在房梁下;躲在窗户边;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
  四、学校里怎样紧急避震
   1.特别提醒
   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年小体弱的同学,要关心、照顾残疾同学。
   2.不同情况下的躲避
   (1)正在上课时,无论教室是楼房还是平房,同学们都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千万不要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去后,在老师带领下有组织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楼房,前面要求家住楼房的同学不要做的事,在学校也一定不要做。
   (2)在操场或室外,若在开阔地方,可原地不动,蹲下,注意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震时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挤,待地震过去后,再按老师指挥行动。
  五、公共场所怎样紧急避震
   1.特别提醒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拥挤;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如不得已被挤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双手交叉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随人流而动,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解开领扣,保持呼吸畅通。
   2.不同场所下的躲避
   (1)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或趴在排椅旁;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低头,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发生事故时受伤;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六、户外怎样紧急避震
   1.特别提醒
   迅速离开各种高大的危险物;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2.注意避开危险物
   (1)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物;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等。
   (2)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3)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棚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文/图 由市地震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