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下一版>

日期:[2017年11月1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为百姓幸福“加码”

——我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纪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菏泽在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精神生活水平方面,步伐坚实,铿锵前行——
        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村子里,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图书馆、农家书屋里书籍报刊琳琅满目,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如果说,车水马龙是一座城市的繁华之貌,那么,群众一张张从容的笑脸则是一座城市的幸福之美。放眼菏泽,这种幸福之美处处绽放。
  群众文化建设步入常态化
   文化,浸润群众生活。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市民李玉芹阿姨穿好太极服,配上太极剑,走出家门,到蒋震植物园里,和几个拳友打起了太极拳。
   在农村,农民朋友们闲暇之余可以在窗明几净的“农家书屋”里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在宽敞的乡镇宣传文化站里参加培训学习、娱乐健身……
   据了解,目前,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四级网络建设全面铺开,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市图书馆投入使用,结束了我市没有市级图书馆的历史。全市实现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彻底消灭了广电盲村。全市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数量达3856个,覆盖率为76.06%。初步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我市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了更多的保障,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创作呈现精品化
   菏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我市风土人情都赋予了众多文艺爱好者无尽的创作灵感,创作出了一批批具有菏泽特色的精品力作。
   2016年12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山东定陶:把文化送到群众心坎儿上》为题,深入报道了菏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经验做法。其中播出的两夹弦剧目《退彩礼》,就是定陶区马集镇文化站站长李忠玉有感于现今农村很多地方出现的不良婚嫁风气,为传递正能量、树立新风尚而创作的。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精品带动战略,艺术精品创作成绩显著。共新创、移植改编 《古城女人》、《跑旱船》、《春秋商圣》、《两架山》等精品力作近40部,先后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省级艺术奖项近30个。10余台剧目到省晋京演出,演出20余场。2016年7月,我市地方戏曲应邀赴港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建国以来菏泽地方戏曲第一次走进香港,也是香港 “中国戏曲节”首次邀请地市级剧团参演。2016年,新创作大弦子戏传统剧目《金麒麟》入选山东省地方戏曲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扶持项目,山东梆子动漫舞台剧《跑旱船》入选第二届山东省优秀保留剧目工程扶持项目。2017年4月份,牡丹区获评“中国曲艺之乡”……
  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文化产业是传播当地文化内涵的“符号”,是支撑和提升社会软实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也正因如此,我市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文化建设。
   我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市精心策划文化产业项目,制定了“一只凤凰、两个翅膀、三色羽毛、跃上云端”的具体实施路径,挑选出122个文化产业招商项目,策划鲁西南(国际)文化城项目,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展首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要求。这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新时代艺术资源挖掘和保护传承新路径,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和扶持机制,认真总结艺术精品创作、人才培养等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努力开创菏泽艺术精品创作新局面,为推动地方艺术创作持续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市文广新局局长吴福华说。
        记者 郭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