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今日牡丹区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11月22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3]

三把“金钥匙”,打开脱贫致富门

初冬时节,牡丹区黄堽镇的村村庄庄、田间地头,到处是一派冬闲人忙的景象。建扶贫车间、种蔬菜大棚、搞土地流转,该镇党委政府巧用这三把惠民金钥匙,让扶贫产业火了起来。
  扶贫车间,挣钱就在家门口
   11月16日下午,黄堽镇马庄行政村葛庄村村民李桂英,正干净利落地同村里的其他老姐妹一起装填中药包。如果她不摘下口罩,你很难发现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她自豪地说:“做梦也没有想到,俺这辈子还会再挣到钱!”
   李桂英打工挣钱的地方,是今年10月刚刚建成投入运营的扶贫车间。像这样的扶贫车间,黄堽镇总共建了47个,都是建在各村的空地上,目前已开始运营的有20个。扶贫车间里的活不一样,有的是分拣蔬菜,有的是编织藤条,有的是加工服装等。李桂英干活的车间,是安徽亳州一个药材经销商承包加工足浴中药包的,她每天能装13箱左右,一个月能挣1800多块。
   据该镇党委书记张海昌介绍,为加快脱贫攻坚进度,镇里用区财政给每村拨付的20万元专款,建设了扶贫车间,能为全镇群众在家门口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只要有劳动能力,每人每年在扶贫车间里就能挣到两万多块。
  蔬菜大棚,鼓起村民钱袋子
   刘集行政村是黄堽镇蔬菜大棚扶贫基地,建设了60个冬暖式大棚,今年种的全都是西红柿,现在正是采摘上市的时节。60岁的贫困五保户刘守魁今年承包了一个大棚,他不用交任何费用,以劳动力入股,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认真搞好大棚管理,收获后有三成的收益。村支书刘希俊给他算了一笔账,大棚两种三收,一茬西红柿、两茬甜瓜。按去年的产量和价格,一年能分红3万多元。贫困村民刘昌社没有承包大棚,因他患有脑瘫,就在基地里打工,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每天50元,一年也挣1.8万元。
   “俺村有22个贫困户”,刘希俊说,“有劳动能力的17家都承包了大棚,最多的一家承包了4个。蔬菜大棚,让这些贫困家庭都发了。”
  土地流转,增加了贫困家庭的收入
   花乡芍药园是黄堽镇从去年秋天开始,把大高庄村的1000多亩土地流转后建起来的。虽是初冬时节,园里的100多人正为芍药覆土,做着越冬的准备。
   黄堽镇近年来流转土地4.5万多亩,全部用于油用牡丹和观赏牡丹、芍药、苗木的种植。每年的谷雨时节,花如海、人如潮,这不仅延长了牡丹的产业链条,也使贫困家庭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据花乡芍药园总经理孙文起介绍,芍药在全国的需求量在7000万支左右,而供应还不到1500万支。他种植的芍药苗,已从开始的一株5元涨到目前的25元。
   “俺大高庄有37家贫困户都在这打工。”曾是贫困户的高志江说,“通过土地流转的收益,还有在芍药园里打工所得的报酬,我们都脱贫了。”他们在芍药园里打工干活儿,杂活每天60元,技术活儿每天100元。  
   通讯员 李金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