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今日牡丹区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4月1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3]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移风易俗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村民的点滴。4月16日,记者走进牡丹区吴店镇,感受移风易俗为村民带来的新气象。
   “红、白事节俭后,宴请、繁琐礼节、乐队、花圈都少了,酒席只请自家亲戚,吃顿便饭,对于村民来说节省了很多钱,也杜绝了村内的铺张浪费。”贾胡同村党支部书记王红礼说。
   贾胡同村是吴店镇较早推行移风易俗、摒弃婚丧陋习的村庄之一,红事婚礼由原来的30多桌变为现在的不超过8桌,白事不超过10桌,烟不超过10元,酒不超过20元,菜品每桌240元标准,杜绝了铺张浪费。
   “我母亲过三周年,在红白理事会的操办下,出殡时没有请戏班子、没有大型扎纸、没有众亲属的披麻戴孝、没有多人抬的大型棺木,吃饭时一人一碗菜,整个事省下了1万多元。”贾胡同村村民王伟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丧事都简办了,用音响播放哀乐,代替鼓乐班子,取消大型扎纸,不再前请后谢等,相比以前不仅省了钱,还减少了好多麻烦。
   与此同时,吴店镇充分利用百姓大舞台,开展扭秧歌、广场舞比赛等多种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移风易俗工作的重心在基层,群众是主体,关键是要寻求群众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吴店镇党委书记油凤莲说,“群众心里都有一本账,通过算算‘加减法’,让大家都看到好处,从而转变观念并形成行为规范,从而让新观念、好风气传承下去。”
   “每天傍晚时分,广场里的灯就亮了起来,群众开始载歌载舞,音乐声、欢乐声此起彼伏。我们还成立了秧歌队,由村民自己编排舞蹈,然后到各村演出。”冯楼行政村主任冯学峰告诉记者,以前,农村 “东家走西家串,闲话可街传”现象如今已大有好转,文化活动成为村民传播文明乡风的 “精神乐园”。
   “目前,文化惠民这道‘大餐’在农村移风易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吴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魏士庆介绍,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文明行动和美丽吴店镇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从红白事入手,遏制“天价彩礼”,提倡“厚养薄葬”,通过建立红白理事会、加大移风易俗宣传、督促落实严厉奖惩等措施,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事宜大操大办,让移风易俗新风吹遍大街小巷。记者 李若生 通讯员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