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7月1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3]
群众联名留“书记”
听说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新村群众联名上书,强烈要求东明县民政局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培源留任,到底是怎么回事?日前,笔者前往竹林新村一探究竟。
上午9时,在竹林新村社区服务中心,笔者看到一群白衣天使正在忙碌着,原来是东明天健医院为竹林新村100多名党员免费查体送健康来了。天健医院柏建军告诉记者:这是定期为村里党员健康查体,不但查体免费,对查出有病的党员,天健医院还免费入院治疗。医院就是受王培源之邀前来义诊的。
在村里转了一圈,笔者没有见到王培源的影子。见笔者打听王培源,有个叫石宝柱的村民赶紧过来说,王书记十来分钟前还在他家慰问,走时说要到河滩地看扶贫大棚。道别时,石宝柱老人突然抓住笔者的手,情绪有些激动:“王书记来村不到一星期,就把俺村的电接通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帮村里建成了豆丹养殖扶贫基地,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刚建大棚那会儿,好多人不理解,特别是在土地流转和大棚搭建那段时间,他天天吃住在村里,靠上去做工作,可没少操心受累。”
在黄河滩区豆丹养殖基地,一幅热火朝天丰收喜庆的景象,20多名工人正在采摘成品豆丹,连云港、周口、临沂等地的豆丹收购商们排队抢购。负责人刘兴豪介绍说:“每个大棚可产豆丹200斤左右,按现在市场价格每斤100—150元算,收益可观。”
谈及这些时,村委会主任刘兴豪动情地说,在扶植产业发展方面,王培源书记真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今年大年初三,为了冻杀害虫,王培源几次都是跳到冰水里快速连线接管,双脚和衣服都湿透了,到现在还落下了迎风咳嗽的病根。平时大棚种植的关键时期,他都是吃住在集装箱房里,唯恐项目出现纰漏。最让村民感动的是,王培源在没有任何资金帮扶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自筹资金在河滩地建变压器1座,打造深水井6眼,架高压线路2000米,解决了困扰滩区群众多年的用电难、灌溉难问题。
说到动情处,刘兴豪眼睛有些湿润,说前两天一听说王书记任期满了要走,大伙儿很是不舍,当时就合计,要去县委组织部提出留人。
在问及王培源正在何处时,刘兴豪说,他现在应该在竹林新村黄河滩生态园项目工地现场,这也是王培源引进并着手打造的黄河滩区“一村一韵”特色项目。园区是在竹林新村370亩原荒地旧址上筹建的,是一所集特色水果采摘、黄河鲤鱼垂钓、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总投资900多万元。
在这里,记者并没有见到王培源,生态园总经理李建国一指生态园区东北角一处院落说,那是咱新村黄河滩区居家养老示范基地,王培源书记正在筹建基地建设项目。
在居家养老示范基地院内,一栋两层小楼在院内耸立着,20多名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室内装修,但依然没有看到王培源的身影。据刘兴昌经理介绍说,西竹林村准备上马60亩蔬菜大棚项目,但地理位置偏僻,用电用水较为困难,他们接王培源一同商讨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水、电”等难题去了。
追了一上午,也没有见到王培源本人,于是笔者改变策略,和刘兴昌这位返乡创业带头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刘兴昌告诉笔者:竹林新村是在原有5个村的基础上建立的,1400多户,5100多口人,耕地近15000亩,是一个典型的滩区贫困村。自王培源驻村工作两年来,干了大大小小不少事情……
王培源首先完善了村务政务各项制度,成立了由党员干部组成的调委会,全面负责村里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化解工作,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在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首次实现了“零”上访,一批年纪轻、文化程度高、群众拥护的新人被选进村委会班子,干部结构更加合理。同时他还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余起,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同时,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引进外资近千万元,建成黄河滩区豆丹养殖扶贫基地,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之路。
通讯员 陈尚军
上午9时,在竹林新村社区服务中心,笔者看到一群白衣天使正在忙碌着,原来是东明天健医院为竹林新村100多名党员免费查体送健康来了。天健医院柏建军告诉记者:这是定期为村里党员健康查体,不但查体免费,对查出有病的党员,天健医院还免费入院治疗。医院就是受王培源之邀前来义诊的。
在村里转了一圈,笔者没有见到王培源的影子。见笔者打听王培源,有个叫石宝柱的村民赶紧过来说,王书记十来分钟前还在他家慰问,走时说要到河滩地看扶贫大棚。道别时,石宝柱老人突然抓住笔者的手,情绪有些激动:“王书记来村不到一星期,就把俺村的电接通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帮村里建成了豆丹养殖扶贫基地,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刚建大棚那会儿,好多人不理解,特别是在土地流转和大棚搭建那段时间,他天天吃住在村里,靠上去做工作,可没少操心受累。”
在黄河滩区豆丹养殖基地,一幅热火朝天丰收喜庆的景象,20多名工人正在采摘成品豆丹,连云港、周口、临沂等地的豆丹收购商们排队抢购。负责人刘兴豪介绍说:“每个大棚可产豆丹200斤左右,按现在市场价格每斤100—150元算,收益可观。”
谈及这些时,村委会主任刘兴豪动情地说,在扶植产业发展方面,王培源书记真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今年大年初三,为了冻杀害虫,王培源几次都是跳到冰水里快速连线接管,双脚和衣服都湿透了,到现在还落下了迎风咳嗽的病根。平时大棚种植的关键时期,他都是吃住在集装箱房里,唯恐项目出现纰漏。最让村民感动的是,王培源在没有任何资金帮扶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自筹资金在河滩地建变压器1座,打造深水井6眼,架高压线路2000米,解决了困扰滩区群众多年的用电难、灌溉难问题。
说到动情处,刘兴豪眼睛有些湿润,说前两天一听说王书记任期满了要走,大伙儿很是不舍,当时就合计,要去县委组织部提出留人。
在问及王培源正在何处时,刘兴豪说,他现在应该在竹林新村黄河滩生态园项目工地现场,这也是王培源引进并着手打造的黄河滩区“一村一韵”特色项目。园区是在竹林新村370亩原荒地旧址上筹建的,是一所集特色水果采摘、黄河鲤鱼垂钓、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总投资900多万元。
在这里,记者并没有见到王培源,生态园总经理李建国一指生态园区东北角一处院落说,那是咱新村黄河滩区居家养老示范基地,王培源书记正在筹建基地建设项目。
在居家养老示范基地院内,一栋两层小楼在院内耸立着,20多名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室内装修,但依然没有看到王培源的身影。据刘兴昌经理介绍说,西竹林村准备上马60亩蔬菜大棚项目,但地理位置偏僻,用电用水较为困难,他们接王培源一同商讨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水、电”等难题去了。
追了一上午,也没有见到王培源本人,于是笔者改变策略,和刘兴昌这位返乡创业带头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刘兴昌告诉笔者:竹林新村是在原有5个村的基础上建立的,1400多户,5100多口人,耕地近15000亩,是一个典型的滩区贫困村。自王培源驻村工作两年来,干了大大小小不少事情……
王培源首先完善了村务政务各项制度,成立了由党员干部组成的调委会,全面负责村里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化解工作,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在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首次实现了“零”上访,一批年纪轻、文化程度高、群众拥护的新人被选进村委会班子,干部结构更加合理。同时他还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余起,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同时,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引进外资近千万元,建成黄河滩区豆丹养殖扶贫基地,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之路。
通讯员 陈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