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头版

下一版>

日期:[2018年07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庸懒散拖”是典型的不担当不作为

—— 根除“庸懒散拖”之风系列评论之一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其素质能力、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如何,直接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优良的工作作风可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事业发展;庸懒散拖等不好的工作作风,则会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事业发展。
   当前,敢不敢担当,会不会担当,已成为推动改革的主要矛盾。不担当,再好的思想也无法落地;不作为,再宏伟的蓝图也无法变现。市委书记孙爱军在一次主题为《谈敢于担当》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总的是好的,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日常工作敢负责、关键时刻敢担当,但也有一些干部存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的问题。比如,有的根本不想干事,在其位不谋其政,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熟读躲、推、拖“三字经”,见矛盾就躲,见问题就推,实在躲不开、推不掉的就一味地拖;有的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奉行“好人主义”,不敢批评、不愿批评,怕得罪人,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满足于做“太平官”,明哲保身、不敢负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有的工作拈轻怕重,岗位挑肥拣瘦,有功劳抢先一步,出了问题上推下卸。
   孙书记的讲话切中肯綮!这些存在的问题和现象的的确确是对全市干部队伍的侵蚀,是对党委政府声誉和形象的败坏,长此以往,造成的很多问题就像不彻底清理的垃圾,日积月累,叠加成山!必然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为官避事平生耻”。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不愿担当就不该当干部、不敢担当就不配当干部、不会担当就不能当干部的观念,主动担起应当担负的责任,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豫剧《七品芝麻官》的一句唱词广为流传,“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原因即在于它点出了“官”的实质:为官必须干事。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菏泽视察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官员的重要性勿用赘言。2014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讲话指出“当官要当舞台上端端正正的官,当清官,不要当庸官贪官,被人戳脊梁骨。”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常怀庸、懒、散思想的庸官懒官,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最终影响的不仅是领导干部的口碑、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而且会延误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整治“庸懒散”作风势在必行,这就要深化与完善行政体制改革,让好作风树起来。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领导干部想干事、干成事。同时,也应结合转变政府职能,以及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制定公职人员的工作任务和业绩具体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对其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本人升迁、奖励等挂钩,建立起一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坚决落实到位,增强干部的责任心和创造力。
   大力整治庸懒散思想,既要用制度设置进行激励与鼓励,区分情况将患有庸懒散病的干部 “召回”、“回炉”甚至 “摘帽子”;也要加强群众监督,将群众办事评价纳入考核;还要善于识人用人,树立良好导向,努力根除“庸懒散”之风。唯此,才能更好地提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