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9月0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6]

一座美丽的新村

出菏泽,沿定砀路去单县,一过成武界,你就会看到一座美丽的新村坐落在公路旁。
   五年前,在这片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上,还分散着大大小小16个自然村,它们分别隶属于王桥、史楼两个行政村。后来,两个行政村利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行联村共建,在这儿建起了一座占地近500亩的新村,将原来的16个自然村全部拆除,搬迁合并到新村里。这座新村,就是单县谢集镇的东方红新村。
   东方红新村可谓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新村。这里共有村民1100多户,5100余人。100多排连体楼房,二十余条大大小小的街道,横平竖直,整齐划一,棋盘一样铺展在眼前,又让人一眼望不到边际。那一条条宽敞平坦的街道,一幢幢白墙红瓦的楼房,那街边道旁、房前屋后的绿树花草以及缀满枝藤的五颜六色的瓜果,把新村打扮得像图画一样美丽。走进新村,你会为它的大而震撼,又会为它的美而惊叹。
   沿着村街往里走,除了一排排的新楼房、一行行的绿树和一片片的花草,你还会看到街边那漂亮的路灯和清洁的下水道,看到小学校和幼儿园,看到超市、饭馆和餐饮店,看到药房、卫生室和理发室,看到宽大的中心广场和热闹的小集贸市场,看到垃圾处理站和扶贫车间……整个新村,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其功能已经接近于一个小城镇。而村民家中,你会看到家家户户都通着自来水,都装有燃气管道和暖气设备。那些村民,有的正在店里忙生意,有的正收拾车子和农具准备下地干活,老人们则坐在门前街边拉家常,大都是一种心满意足、安居乐业的样子。
   走进村委会,见几个村干部正在会议室里商量事儿。当我问起新村建设和搬迁合并的过程时,几个村干部颇有感慨地说:拆掉16个村子,建这么一座新村,让1100多户、5100多人都搬进新村来,可没少费了劲,经历的艰难简直没法说,连眼泪都流过。原先的16个村子,大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的,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也许是过惯了小村寡民的日子,也许是老屋难舍,故土难离,不少人家死活不让拆,不愿搬,村干部不知磨破嘴皮子说了多少好话,做了多少工作,才使这些村民搬迁安置到新村里。
   老村子拆迁后,腾出的3000多亩土地全部实行了流转,流转资金用于加强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和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两个行政村共同确立了“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特色新村”的路子。近年来,两村共建蔬菜大棚215个,建设小麦良种基地3000亩,还建成了占地270亩集观光、旅游和采摘于一体的农星庄园。2017年,两个行政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2万元和1.5万元,平均比2012年合并前翻了一番。经济基础较弱的史楼村,村集体经济由原来的零收入一举达到15万元。由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村民的日子逐步走向富裕,154个贫困户也顺利实现了脱贫。如今,两个行政村党支部通过组织帮带、阵地共建、产业融合、服务共享,已经走出了一条“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的强村富民新路子。
   但是,总有一些老人会怀念过去的老村子和老邻居,对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也有一些年轻人,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就忘记了过去的老祖训、老规矩,为人做事便不如从前了。还有的总是记挂着老邻居,对新邻居看不顺眼,时常出现一些磕磕碰碰的。敏感的村干部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很快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采取各种方式让村民多接触、多交流,尽快融合成一个大家庭。接着,他们又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投资25万元,建起了占地125平方米的村史馆。村史馆共设置了消失的村落、行政村的历史沿革及变迁、16个自然村的历史回顾、古今名人录、能工巧匠艺人、牢记历史展望未来等10多个观展区,随时对村民开放,目的是通过这些文字、图片和实物的说明及展示,留住旧时光,让新村的村民和他们的后人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根子在哪儿,源头在何处,以便记住历史、记住传统、记住乡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携手同奔小康路,以新的精神风貌展现在21世纪的乡村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