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文学副刊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0月23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5]

心灵深处的小街

突然很怀旧,想起了电影《小街》。
   起初看《小街》时年龄还小,记得看了以后心里很难受,很依恋,很牵挂。从那时起,就深深地喜欢上这部电影,喜欢主人公夏和俞的至真至纯,喜欢凄清环境里两人甜润的情谊和整部影片渲染出的灰色的忧伤。从那时起,那些抹不去的画面和情节就雕刻在记忆中了。同样喜欢的,还有那首男女声二重唱的主题歌。当时看的是露天电影,天空下着小雨,秋天的雨有点萧瑟,歌声沉到年少的心里,变成了忧伤的种子。如今重温,依然感觉《小街》那么美好、纯粹。日月交替,时光变迁,然而,在时间的长河里,它仍然远远的闪烁着异样的光彩。它是一代人一不小心触动的弦,弹奏着永恒怀念的心音。
   历经十年浩劫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期,以揭露“文革”历史创伤为题材的小说芸芸而生,中国新时期文坛形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即“伤痕文学”。与此同时,这些丰富的文学素材和宏大的历史资料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电影呈现出一片空前的繁荣,形成了批判现实主义电影的鼎盛时期。“伤痕电影”也应运而生,《小街》就是其中的一部。
   被划分为“伤痕电影”的《小街》,从电影的结构上,导演杨延晋更愿意称之为 “情绪电影”,这个界定或许更为贴切。它的故事极为简单,没有完整的中心事件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不以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心理冲突作为矛盾体和凭仗,而是以诗的节奏,写意的线条,释放缓缓流动的情绪,弥漫更多的想象空间,亦张亦驰,浓淡相宜,恬然而生动,也曾被标榜为“诗电影”和“散文电影”,在当时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情绪”是这部电影的基轴,相对电影传统的叙述方式,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老房子、幽深的小巷、深沉踱步的男子、水墨斑斓的画面、深情激扬的琴声和娓娓道来的忧伤……镜头徐徐推开,《小街》就是以这样散文诗似的开头,引领人们回到旧日时光,认识了一尘不染、锦瑟年华的夏和俞。他们的纯洁、善良和无助的命运,悄无声息地敲击着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与之生发共鸣,情不自已流连于那条小街,为他们的眼泪和欢颜扼腕叹息。电影从刻画这两个小人物的微观生活入手,通过表现压抑环境中纯真动人的情感和人性尊严被蹂躏的悲剧,折射出大背景的荒谬、动荡和残忍,对那个罪恶的时代给予了有力的鞭挞,表达了人性回归的愿望。神圣、美好的人性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和主题。它没有夸张的色彩和喧闹的控诉,一切尽在简素净美中得以涵盖和升华。它不再是单纯的愤懑不平情绪的宣泄,而是揉进了“反思文学”的成分,确切的说是“伤痕电影”的深化。在整体性宏大叙事盛行和政治说教色彩尚存的当时,这部反映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显得尤为可贵,更容易走进人们的心里。
   如果说情绪是这部电影的基轴,那么,作为电影音乐主旋律的主题歌《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就是实现情绪的一种催化剂。这首歌不是独立于故事之外的散情绪的旁白,而是作为电影情节的一个元素出现,歌曲和情节相互依存,互为衬托。其实,在这里“妈妈”已经成了一种寄托,一种温暖的象征。
   在众多的“伤痕电影”中,《小街》如一枝奇葩耀眼绽放,如清新的春雨沁人心脾,散发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那灰色阴郁里反衬出来的人性的光芒、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愫和对人生的思考,赋予这个原本简单、平实的故事更深邃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使这个故事严酷与温馨交集,忧而不伤,充满着希望,蕴含着力量。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没有大起大落故事情节的电影,却在当时打动了亿万人的心,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标志性的作品。即使在当今利用高科技手段制作出来的所谓商业大片光怪陆离的浮华里,《小街》依然是一方至纯的境界,是一首清雅隽永的诗,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
   就让那本真的俊美、纯净的眼眸、无邪的爱意常驻我们心里,让我们每个人在猎猎红尘中都能有一方净地。让善良涤荡世间所有的阴暗,让人性永远闪耀着温暖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