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头版

下一版>

日期:[2018年10月2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朱洪庙乡土地流转见效益

现如今,在曹县朱洪庙乡陈李村,53岁的村民李金贵通过流转土地给公司集中经营,摇身一变成了“工人”,收入大幅提升。
2011年以来,朱洪庙乡引进巨鑫源食品有限公司在该乡集中流转土地16000亩种植芦笋。当年,李金贵把家中土地以每亩850元的价格流转给公司,还在基地上班,如今一年有近5万元收入。“我从20年前就开始种芦笋,怎么也不会想到能有这么高的收入!”谈到现在的好日子,李金贵连声感叹,脸上洋溢着幸福感。
10月24日,记者在朱洪庙乡陈李、李庄寨、杨堂等村实地采访时发现,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互动共进,该乡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通过流转、入股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方式加快放活。陪同采访的副乡长周广斌表示:“以前合作社和企业想要流转承包户的土地,不可避免地因农户间存在地块不清或地界纠纷而遭受一定的阻碍。经过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助推,土地经营权放活的速度加快。”
曹县芦笋种植面积达20万亩,相关加工企业20余家。朱洪庙乡杨堂村和陈李村通过流转土地打造了万亩芦笋种植基地。
在去这两个村的路上,只见一望无际的芦笋,层层叠叠,让人十分震撼。周广斌介绍,杨堂村芦笋种植面积达11800亩,毗邻的陈李村也有1800亩。
由于地处黄河故道,多年前,两个村里的多户人家种植果树,效益并不好,后来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村中剩下的多是老人、儿童,很多田地逐渐荒芜。
2011年,朱洪庙乡引进芦笋种植项目。“当时村里一部分人种小麦,收入一般,还有一些人外出打工,地都荒了。既然有人肯按小麦的价格租地,大伙都乐意。”杨堂村党支部书记夏正银说,土地流转非常顺利。
芦笋需要管理,从种植到施肥再到采收,都可以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陈李村党支部书记李振刚说,抛开村民日常田间管理的工资,光芦笋采收期打工村民的收入也很可观。“按照今年的行情,每人一天可以收入200元,可不少啊!而且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干活,不用外出打工,一举两得!”
周广斌说,人口多、位置偏的杨堂村和陈李村之所以能摆脱贫困的帽子,得益于万亩芦笋基地落户当地,使人力、土地、环境等资源得到了优化。
2014年,朱洪庙乡积极响应市、县号召,发动群众积极流转土地参与芦笋、黄桃、牡丹等产业基地建设。截至目前,该乡已通过流转土地建成了1.6万亩芦笋生产基地、2.2万亩优质黄桃生产基地、1.6万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和1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形成了以芦笋、黄桃、油用牡丹种植为主的南部农业园区,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的北部设施农业园区。
“土地流转正在推动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大发展。”朱洪庙乡黄桃合作社法人李乡全表示。从2016年开始,这个合作社通过流转、个别合作等形式集中零碎的土地种植黄桃,一亩园十亩田,如今经过流转的土地亩产值从过去约3000元提高到数万元。桃花花开后,每天有近千人前来观赏,促进当地乡村游发展。去年,基地用工2000多人次,发放务工费40多万元。
近年来,在朱洪庙乡各类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同时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规范了交易市场,保证了群众收益,解决了群众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带动5500户群众聚力发展黄桃、牡丹、芦笋等特色种植,人均实现增收3500元以上,农业园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成功安置贫困户就业360名。
“土地经营权通过流转、入股合作社,成为目前发展的主要方式。”周广斌表示,“今年年底前,朱洪庙乡将实现所有村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开展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到时候,产业更兴,农民更富!”
记者 王 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