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政新闻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2月05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2]

农家小布鞋 致富新产业

  “两个鞋眼之间的距离一定要控制好,不然会影响最后的产品美观。”在车间,崔化雷对手工布鞋的要求十分严格,在他眼中,每一双布鞋的完工,都是一件艺术品的诞生。
   今年28岁的崔化雷是巨野县柳林镇崔庄村人,大学刚毕业跑了很多城市,做过白领,也摆过地摊。2010年开始在北京做广告设计,当时每月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还算不错。
   在北京工作时,有一次过节回家,母亲给崔化雷做了一双布鞋。回北京以后他没舍得穿,一直带在身边,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小时候母亲为我做了很多的布鞋,我却从来没有仔细打量过它们,觉得只是一双普通的鞋,现在看来手工布鞋更多的像是一件艺术品,是凝聚着传统工艺和母亲辛勤劳动的结晶。布鞋舒适透气,不仅养生,更多的是一种记忆和精神所在。”崔化雷开始意识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他觉得老家的手工布鞋应该有市场,回老家做布鞋的想法开始在心里萌发。
   “那么土,谁穿呀?”崔化雷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就遭到了母亲和家人的极力反对。但他有着自己的思考:时代不一样了,布鞋不再是以前刚解决温饱,因为穷不得已才穿,现在它有它自己时尚元素、产品特性和情怀。2013年4月27日,崔化雷回到家乡建立了自己的网店“鲁西南农家”。
   商品在不断上架中,可是旺旺一直没有响过,崔化雷心里也开始犯了难:自己的路真的走错了吗?
   “终于在我开店第14天的时候,一位四川的顾客叩响了我的旺旺,这是我开店以来的第一单生意。”期盼已久的“叮咚”声,让崔化雷十分激动。
   起初布鞋的样式少、销量不大,布鞋都是崔化雷母亲一个人做,有时候客户要货比较急,他的母亲就加班到深夜,第二天手都累肿了。看到这些,让崔化雷心里很是酸楚。
   2013年下半年,订单逐渐增多,崔化雷把纳鞋底、做鞋帮等工序分类制定了价格标准,开始找村里的大娘大婶做鞋,这也让村民致富有了门路。
   万事开头难,自从有了第一单生意后,崔化雷的网店销量也在一步步上升,从最初每月2000元销售额到现在每月10余万元,线下也有很多顾客代理崔化雷的布鞋产品,市场一年比一年大。布鞋款式也创新性发展到130多种,涵盖青年、孕妇、儿童、中老年等各个群体,最高的一双手工布鞋卖价达到368元一双。
   “帮忙做布鞋的大娘大婶目前有60余人,年人均创收8000元以上,他们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崔化雷表示,能为这些留守老人带来一些经济收入,他感到很欣慰。除了留守老人,崔化雷的创业之举也解决了很多贫困户、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目前我正准备注册自己的商标,有品牌,产品才能更具辨识度,更有竞争力,才能走向更高更大的市场。未来我们也可以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经济收入,也会把鲁西南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对于下步发展,崔化雷干劲儿十足。 记者 李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