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民生广告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2月05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8]
小小无人机 承载大梦想

东明一中8名学生在全国无人机大赛中捧回多个大奖

11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在江西南昌航空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86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本次比赛分为个人飞行赛、团体赛、团体接力飞行赛、第一视角飞行赛、无人机空中足球赛、无人机空中格斗赛以及无人机创意编程赛。我市东明县第一中学首次参赛,就成为本届无人机大赛中的一匹“黑马”,参赛的8名选手分别夺得“团体接力赛亚军”、“团体接力赛季军”,以及“个人赛一等奖”1人、“个人赛二等奖”5人、“个人赛三等奖”2人的好成绩。该校老师王鑫、崔亚伟还荣获“优秀辅导员”称号。
  首次参赛,成绩出人意料
   “我们报名时,距离全国无人机大赛开赛只有两周的时间了。其实,我们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参赛的,同学们自己刻苦努力积极训练,最终还取得不错的成绩。”11月28日,记者来到东明县第一中学见到该校老师王鑫,说起带领学生首次参赛就能拿到优异的成绩,他连连说太出人意料了。
   东明一中无人机社团2016年10月份才成立,无人机设备比较简陋、参赛经验基本为零。当初购买的无人机全是零部件,都是学生们按照说明书一点点拼装出来的。一台无人机接近万元,为了减少无人机在飞行中出现的损坏,学生们便先进行模拟演练,有把握了才敢让飞机飞向空中。正是这样的一群资历为白纸的学生,通过他们对无人机的热爱,在比赛中沉着应战,赢得了现场评委的认可,让航模界的“老鸟”们刮目相看。
   “我们起步晚,经验少,看着周边操控无人机多年的名校选手,感觉压力很大。我就告诉参赛选手要摆平心态,沉着冷静下来。”王鑫笑着说,“与其战战兢兢不如放手一搏,结果取得的成绩还非常不错。”
   据了解,全国第三届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是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空军招飞局的支持下,由中国航空学会联合相关部门主办,是青少年教育无人机领域领先的全国性比赛,旨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切磋学习无人机技艺、展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舞台,激发青少年对航空技术的热爱,树立青少年航空报国的远大志向。
   比赛结束后,中国航空协会山东秘书长张继斌还特意来到东明一中无人机团队,对学生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小小无人机,指引着大梦想
   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高二学生费天天在个人赛中拿到了一等奖,返回学校后,他就成了班级里的“明星”,好多同学下课后会围着他了解无人机的知识。
   “无人机就是另一个我,看着无人机缓缓升起,我也觉得自己也飞了起来。”费天天带着一副眼镜,看似有点腼腆,但说起无人机来,他的话就多了起来。
   费天天从小就喜欢飞机,他的玩具80%以上都是各种飞机模型。在初中时,家人给他买了架简单的无人机,他视为珍宝不断学习和研究。“进入高中,听说学校要成立无人机社团,别提有多兴奋了,玩无人机孤独的我,像找到了大家庭一样。”费天天兴奋地说,“接触无人机的时候也是心惊胆战,怕有损失。好在老师了解我们,让我们大胆去飞,损坏了大家再动手维修好。”
   大赛获得的好成绩更加坚定了费天天的梦想。“参加全国无人机大赛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其他选手比起来也发现了很多不足,我会继续学习争取走上更大的舞台。”费天天说,他不后悔选择无人机这条路,他的梦想就是要当一名专业的无人机飞行员。
   在参赛的8人团队中有两名女生,刘芊芊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团队的组长。“别看芊芊是弱小的女生,她的心理素质是最好的。”王鑫老师这样评价刘芊芊。
   “空中飞翔的无人机就像我的一双眼睛,带给我不同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刘芊芊说,“每天课余时间,在操场上练习无人机,就会吸引很多同学们的围观,感觉很自豪。”说起自己的未来,刘芊芊说,既然喜欢上了无人机,往后的职业肯定会和无人机有关。
  社团成学生才能展示平台
   在东明县第一中学新校区办公大楼五楼的无人机社团学习场所,大大小小30多架无人机整齐摆放在室内,静静等待着命令,随时冲上云霄。
   在场地中央摆放着不同位置的障碍物,一架无人机在费天天的操作下,缓缓升起,伴随马达的轰鸣声,起飞,绕标,穿门……穿过一个个障碍,动作十分娴熟。
   “无人机社团的成立,为学生打开了眼界,埋下了科技梦的种子,他们在这次比赛中也初次显露锋芒。”王鑫说,“通过这次比赛我们明确了下一步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的无人机智能编程,多参加一些比赛,积累更多比赛经验。”
   在谈起学生在无人机大赛取得的成绩时,东明一中校团委书记杨芳涛很是高兴:“无人机社团取得的优异成绩是老师与学生们共同努力的成果,也离不开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学校注册的社团达到25个,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社团活动,不仅增强团队间凝聚力,也提供了一个切磋技艺、展示水平的舞台。今后学校将争创航空教育特色学校,敦促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未来的学习,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合格接班人。”
  文/图 记者 彭传军 黄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