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2月2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6]

改革开放 40年菏泽大事记

编者按
   值此全国上下共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报编辑部整理出40年来菏泽大地发生的重大事件,今予以刊发,敬请各界指正。
   四十年波澜壮阔,四十年风雨兼程。菏泽同全国一道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回顾征程,激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在谱写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
  新篇章!
  
  1.东明县小井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40年前的春天,小井村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成为全国最早一批实行分田到户、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庄,就此掀开了我省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
   1978年1月,刚上任不久的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到东明县小井村调研。当走进村民张殿兴家时,发现屋子三间拆了两间换粮食吃饭,一家7口共盖一条被子,准备过年的粮食只有两捧地瓜干,一家人就指着几个高粱壳和地瓜叶拌成的菜窝窝充饥。周振兴看到后流泪了,当天晚上就召集东明县委班子开会,最后下定决心“分地”。这比闻名全国的安徽小岗村的土地改革时间早了半年多。
   1978年2月9日,周振兴主持召开了菏泽地委常委扩大会议。会后形成的《纪要》中,提出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成立作业组专业队、允许农民有自留地等八条政策。为了把“菏泽八条”认认真真地贯彻下去,菏泽地委在这一年的5月和9月又连续召开了两次地、县、公社三级干部会议。1979年3月,地委召开2000多人的地、县、公社三级干部会议,要求破除体制束缚,在全区推行“分田到户”,大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温饱问题逐步解决。至1984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及推行。
   此后数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春风的吹拂下,菏泽农业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从粮食调入区变成了粮食调出区,以不到全省十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六分之一的商品粮。1980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大众日报社、菏泽地委行署组成联合调查组,实地考察了东明县农业生产责任制,高度赞扬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将东明的做法和经验向全省推广。小井村的土地改革实践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直到现在还影响和激励着人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2.马胜利承包菏泽造纸厂
   1984年人们将之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日后很多驰骋一时的公司均诞生在这一年。这一年的3月24日,福建国有骨干企业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在《福建日报》全文刊登。这一年的3月28日,石家庄造纸厂门前突然出现一份《向领导班子表决心》的“大字报”:马胜利请求承包造纸厂。
   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被厂领导视为“抢班夺权”的马胜利引领了上世纪80年代的企业改革潮流,用“承包”两个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菏泽造纸厂正是他第一个跨省承包的企业。
   1987年10月10日,菏泽造纸厂向济南、济宁、东平、开封、石家庄等省内外20多家造纸企业发出标书,向社会公开招标承包。结果以全国著名企业家、厂长马胜利为代表的石家庄造纸厂中标。
   11月14日菏泽造纸厂举行承包经营合同签字仪式,按照合同精神,在承包期间,石家庄造纸厂马胜利为法人代表,其代理人行使厂长权利,对生产经营、行政管理全面负责,这一举措成为菏泽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典型事件。
   马胜利将石家庄造纸厂的成功经验复制过来,过去工人出工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打破“铁饭碗”、“铁交椅”,实行计件工资。一些产品不适应市场,他把单一“大卷子”卫生纸产品,变成不同规格。就这么三变两变,仅一个月就赢利18.4万元,比他当初许诺的还多8万元。这一消息震惊菏泽,震惊山东,甚至轰动全国。
   马胜利承包菏泽造纸厂首战告捷,紧接着,成武造纸厂找上门来,成武机械厂要求 “被承包”。马胜利从这里走向山东,走向全国。
  
  3.菏泽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1985年8月12日至15日菏泽召开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市分管书记,区、乡、镇党委书记和地区、县市有关负责人425人。乡镇企业工作会议按照当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以整党的精神,总结交流经验,揭露分析矛盾,重点解决乡镇企业的领导问题。会议重点解决了3个问题:一是增强了搞好乡镇企业的紧迫感。二是认真总结了领导方面的经验教训。三是研究制定了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1986年1号文件精神,提高各级领导对发展乡镇企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1986年3月7日菏泽召开全区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地委行署领导人刘洪仁、许希亮、樊思宝、王玉柱以及地直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各乡镇负责人,企业局、经委、农行负责人,部分乡镇经济联社社长400余人参加。会议提出,遵照中共中央文件要求,结合菏泽实际情况,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是“立足农业,服务农业”,菏泽是农业大区,搞好乡镇企业,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商业化,不但能直接增加农业经济收入,而且对于农业生产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会议要求为了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计划、财政、物资、科技及组织、人事各部门都要围绕乡镇企业提供方便,加强服务。
  
  4.深化商粮供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商粮供体制改革实践波澜壮阔。1980年3月,全区工交企业试行利润(亏损)包干。1981年8月,全区商业系统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6年1月,全区企业广泛推行经济责任制,3月,全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试行厂长承包负责制。1988年1月8日,中共菏泽地委、菏泽地区行署下发了 《关于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试行规定》,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菏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历了六个阶段:从1978至1984年在统购统销制度下稳步放活粮食经营,1985至1992年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方式,到1993至1997年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实行“两条线”运行,1998至2003年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积极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2004至2012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行粮食支持保护政策,再到2013年以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一路探索,改革不断深入。完善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能力建设,粮食产能稳定、库存充裕、供给充足、市场平稳,粮食安全形势稳中向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能不断跨上新台阶,仓储条件显著改善,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粮食产品日益丰富,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成功解决了过去几千年长期困扰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粮食和物资储备改革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
  
  5.曹州书画院落成
   曹州书画院是融书画展览、收藏、教学和书画艺术研究、对外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机构。1986年4月21日曹州书画院举行奠基仪式,次年11月7日竣工落成。总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建有展厅、书画厅、视教厅、创作楼、赵登禹纪念馆、曹州书画作品陈列馆以及曹州碑廊,被誉为全国最长的碑廊。其建筑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有现代的园林风格。由于建造考究、气势壮观、环境优美,成为菏泽城区的一大景观。目前为全国地市级建院最早、规模最大的书画院之一,是我市重要的书画人才培养基地、文化设施和旅游观赏景点,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著名景区景点500家,1991年被纳入世界旅游信息资料库。
   曹州碑廊全长500多米,是全国最长的碑廊。碑刻内容以赞美曹州牡丹为主,并刻制了部分菏泽历史名人的肖像,作品多出自当代书画名家之手,具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地域性和高超的艺术性。2000年,曹州书画院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艺术家写生创作基地”。曹州书画院已成为书画艺术创作、观摩、展示的主阵地,传播先进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菏泽书画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平台,是菏泽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书画活动的中心、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菏泽电视台成立
   1987年12月11日,经国家广电局批准,菏泽第一家地市级新闻单位菏泽电视台成立。菏泽电视台是在原菏泽电视差转台的基础上建立的。菏泽电视差转台始建于1979年,1979年正式转播山东电视台节目。1981年底,高达184米的电视发射塔建成。1982年1月,发射功率为10KW的三频道彩色电视发射机正式投入使用。1985年,泰山至菏泽的微波点专用线路建成开通。1986年,建成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并购置1KW彩色电视发射机两部,分别转播CCTV-1、CCTV-2套节目。1987年8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开班子办新闻节目。经过一年的试播,菏泽电视台于1988年9月28日正式开播,开启了菏泽电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2002年实行局台合一,改名为菏泽市广播电视局(台)。2009年底,实行局、台分设。原菏泽市广播电视局与文化(新闻出版)局合并,成立菏泽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菏泽电视台事业基础从无到有,宣传规模从小到大,产业实力从弱到强,现已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地市级媒体。从当初只有20名职工,每周仅办两次五分钟的新闻节目,发展到目前全台拥有230多人的专业队伍,开办两个无线频道和一个有线频道,每天播出62小时,自办节目18个小时,信号覆盖整个菏泽市及周边地区,直接受众达1000多万人。菏泽电视台作为全市的主流新闻媒体,为菏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了广播电视舆论宣传阵地和思想文化阵地的作用,推进了菏泽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全省电视事业的新发展。
  
  7.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
   1986年9月15日,“厂长负责制”开始实行。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当日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全国工业企业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1986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指示,菏泽地委、行署决定在菏泽电表厂、梁山轴承厂、菏泽棉纺厂等工业企业进行试点推行。经过各级努力工作,至1988年全区所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普遍实行了厂长负责制。
   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党政不分,党委包揽一切事物的状况,突出了厂长在企业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同时,企业党委的工作实现了由对企业各项工作全面具体领导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保证和监督的转变,使之能够集中精力抓好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由此,使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活力。但在另一个方面,由于与之配套进行的民主监督机制以及民主管理体制一时难以完善,一些企业又不断出现新的矛盾。所以,在以后的实践中又对厂长负责制进行了完善。
  
  8.菏泽发电厂开工建设
   1990年7月25日,国家重点工程菏泽发电厂经过5年的前期筹备,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国家、山东省和菏泽地区三方合资建设的大型电力工程,规划容量为65万千瓦,该项目从初步设计到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开工,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菏泽发电厂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菏泽地区严重缺电的问题,而且对于全省实施 “西部开发”具有重大意义。1991年11月1号机组并网发电,1992年2号机组并网发电,发电能力达17亿千瓦时,菏泽告别缺电历史。1994年5月31日,菏泽地区各县(市)行政村全部通电;1996年4月1日,全区实现户户通电。
   菏泽发电厂分三期工程进行建设,共有机组6台,总装机容量达到1510MW。其中一期工程(山东菏泽发电厂)由菏泽市、中央和山东省合资兴建,由菏泽市投资开发公司控股,总投资7.06亿元,1990年7月开工建设,1992年7月两台机组全部投产;二期工程山东中华发电有限公司菏泽发电厂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山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和法国电力公司中外四方合资兴建,总投资35.11亿元,1998年12月开工建设,2003年8月全部移交商业化运营;三期工程国电菏泽发电有限公司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菏泽市投资公司和菏泽天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合资兴建,总投资23.8亿元,两台机组分别于2006年5月31日和8月8日投产发电。
  
  9.巨野曹县棉花产量超百万担
   改革开放后,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菏泽地区巨野、曹县等成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著名的优质棉大县。曹县在当时还荣膺江北第一大产棉县。
   曹县为在1990年实现棉花收购百万担的基础上促使棉花再上新台阶,1991年大力开展了棉花生产科技集团承包。承包面积35万亩,占全县棉田总数的38%。通过高科技集团承包,使承包区的棉花生产有了新突破,带动了全县科技兴棉工作大发展。1991年,曹县皮棉收购又过百万担,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两年棉花收购过百万担的县。
  
  10.《菏泽大众》报创刊
   1991年5月《菏泽大众》报社成立。1991年7月31日,菏泽地委机关报《菏泽大众》报正式创刊,开始为每周2期。不久改为每周4期。1993年7月1日,改为《菏泽日报》,为4开4版。1994年1月1日改为对开4版大报。从创刊时的《菏泽大众》到今天的《菏泽日报》,从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从每周两期到每天一期,从黑白到彩色,《菏泽日报》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菏泽日报社目前拥有菏泽日报、牡丹晚报、菏泽手机报、中国菏泽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多种媒体及菏泽日报广告公司、菏泽新闻印刷股份公司、菏泽新闻书画院、菏泽日报摄影城等几家经营性实体,走出了一条以报业为主、多元经营,以实业壮大报业的路子。目前,报社主办的网站、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菏泽通、智慧菏泽、无线菏泽等发展迅速,扩大了党媒的舆论宣传阵地,宣传质量不断提高,公众影响力显著提升。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菏泽日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大局,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各项工作的开展;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菏泽日报》与读者风雨同舟,把笔触伸向群众,把镜头对准基层,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真诚地表达民众的心声;作为社会变革的参与者,《菏泽日报》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努力打造本地强势媒体,积极主动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作为历史的记录者,《菏泽日报》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敏锐捕捉社会变革,忠实记录了菏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段历程。《菏泽日报》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报纸、山东省优秀级报纸,作品多次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报社先后获得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先进单位、中国报业优秀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荣获中国报业创新奖、山东省泰山新闻奖、山东省新闻出版奖等。
  
  11.菏泽经济开发区成立
   1992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山东省菏泽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菏泽市区东部,和城区相连,总面积148.6平方公里,辖丹阳、岳程、佃户屯三个办事处,总人口23万。菏泽市政府赋予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对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经营,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全市的“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支持开发区的发展;12月菏泽开发区被列入 《山东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划区布点总体规划方案》,成为全省48个省级开发区之一,定名为“菏泽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翌年10月,山东省菏泽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期工程南华产业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1994年7月收归地区管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是我市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12.京九铁路菏泽段开工
   京九线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铁路工程之一 ,是中国第五条南北铁路干线,它北起北京西站,南至香港红磡站,1992年10月全线开工,1996年9月1日建成通车,是中国一次性建成双线线路最长的一项宏伟铁路工程。
   1992年9月28日上午11时,京九铁路菏泽地区段开工。在菏泽城东3公里处,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承建的京九铁路菏泽区段第一项工程——跨济(宁)菏(泽)公路大桥开工典礼隆重举行,标志着京九铁路菏泽段正式开工。为切实做好支援京九铁路建设工作,保障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菏泽行署成立了地区支援京九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全区支援铁路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京九铁路建成前,我国南北方向主要有京沪、京广和焦柳3条铁路,铁路运输能力全面紧张,极大地限制了南北客货运输。京九铁路北连环渤海经济区,中连中原经济区,南连珠三角经济区,中部穿越豫、皖、鄂、赣4省,是介于京沪和京广铁路之间的一条重要南北通道。铁路建成后,分担了大量南北运量,使我国铁路网南北客货运输能力大幅度增加。京九铁路连接七省二市,形成了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菏泽地委、行署高度重视这一经济发展机遇,自京九铁路破土,就提出了“大抓京九机遇,大打京九战略”的长期任务。1996年5月,部署实施“京九”战略,依靠京九铁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在菏泽的倡议下,1997年4月26日,大京九经济协作带成立暨第一届市长、专员联席会在菏泽召开,沿线的聊城、霸州、衡水、商丘、阜阳、麻城、赣州、吉安、惠州、河源等11个地市参加,与会代表通过了《大京九经济协作带章程》。大京九经济协作带在菏成立,体现了菏泽抢抓机遇意识的增强,为菏泽发展开放型经济奠定了基础。
   乘着京九铁路的东风,20多年来菏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为了适应菏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出行需求,自1996年至今,菏泽站经历了数次大规模升级改造,2014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的第三代候车室,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造型宏伟大气,并融入了菏泽特色。京九铁路通车20多年来,带动了我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京九铁路贯穿南北,与新菏兖日铁路在菏泽交会,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京九铁路在菏泽设郓城、鄄城、菏泽、定陶、曹县站5个站,从1996年的8趟列车,到如今131趟列车途经或始发或终点到菏泽火车站,日发送旅客也达到了1.3万余人次。京九铁路的开通,拉近了菏泽与北京、深圳的距离,改善了菏泽的投资环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今,菏泽火车站已逐渐成为鲁西南地区最大的集客、货运业务的综合站。
  
  13.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举办
   为振兴菏泽经济,加快对外开放,地委、行署决定利用当地牡丹优势,举办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1992年4月20日,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为期7天的首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在菏泽市 (县级)新建的万人体育场隆重开幕。上午9时,菏泽市市长郭仲生宣布第一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开幕,顿时,全场欢声雷动,礼炮齐鸣,上千只信鸽和各色彩球腾空而起。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宗旨是“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发展旅游,振兴经济”,充分体现了菏泽“牡丹之乡”的特点。花会期间,成功地举办了“科技、人才、劳务、信息交流洽谈会”和“经济技术交易会”。与中外客商签订了各类意向书及合同5000余份,成交额达3.89亿元,技术项目成交2000余项,引进外资2000万美元、人民币6000万元。花会每年举办一届,成为菏泽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7届,自2013年起更名为“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并将每年的(4月16日)固定为开幕时间。通过举办牡丹花会,不仅提高了菏泽牡丹的知名度,使菏泽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牡丹城”,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了菏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2年3月,菏泽正式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的开办在促进我市文化交流、经贸协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4.东明黄河公路大桥建设
   东明黄河公路大桥于1991年10月开工兴建,1993年8月建成通车。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大桥题写桥名。东明黄河公路大桥位于山东省菏泽市西北,右岸是山东省东明县菜园集镇周寨村,左岸是河南省濮阳市郎中乡,是华东地区最长的公路特大桥,被誉为“齐鲁第一桥”。东明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使山东、河南两省的高速公路网紧密连接,完善了华东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对促进山东、河南两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中原油田的开发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是国道106线跨越黄河的特大桥梁,是由山东省交通厅与中原油田勘探局两单位为主集资筹建,并由交通部补助的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2.3亿元,历时23个月建成。大桥全长4142米,宽18.5米,双向4车道,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级品率94.03%。它的建成通车,不仅贯通了106国道,加快了中原油田的勘探开发建设,而且对于鲁、豫、冀等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15.国税和地税分设
   1994年菏泽地区税务局分设为菏泽地区国家税务局和菏泽地区地方税务局。
   菏泽市国家税务局成立于1994年8月,是全市主管国家税收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和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出口货物退(免)税等中央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征收管理。2000年菏泽地区撤区设市行政体制改革后,原菏泽地区地方税务局更名为菏泽市地方税务局,原菏泽市地方税务局(县级市)更名为牡丹区地方税务局,后又命名为菏泽市地方税务局牡丹分局。
   2018年7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菏泽市税务局挂牌成立,标志着原菏泽市国家税务局、菏泽市地方税务局正式合并。
  
  16.住房制度改革启动
   1992年9月菏泽地区公布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1992年9月9日,菏泽地委、行署引发了《菏泽地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和九项配套办法。通过住房制度改革,改变现有住房存在的弊端,正确引导消费,加速机制转换,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住房条件,解决危房户、无房户和居住困难户的住房问题。1995年7月,全区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广开住房建设资金渠道,提高职工自我解决住房问题的能力,继续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共有住房。
   菏泽与全国一样,住房制度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10年:1978-1988年的探索试阶;1988-1998年在全国逐步推开和深化阶段;1998年至今实行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阶段。
   上世纪70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时期,国家是高积累,低消费,民众是先生产、后生活。那时我国实行公有住房福利分配制度,即由国家或单位集中建房,再分配给职工使用,产权公有,个人缴纳较低租金。由于福利分房很难做到普遍性,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住房形势越来越严峻。中国的房荒问题在1978年左右开始突出。这一方面是50年代的生育高峰带来的结婚高峰让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住房建设速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当年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6.7平方米,“安居”成了每个市民的迫切希望。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当时“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居住者每月交纳的少量房租远远不能解决政府每年对房屋的管理、维修费用,住房成为压在政府肩上的沉重财务负担。一边是急需改善的住房条件,一边是捉襟见肘的财政难题,关系民生的房子问题,成为当时决策者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1988年1月,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宣布将房改正式纳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计划,由此拉开了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序幕。1994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房改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决定》出台后,各地纷纷制定本地区的房改实施方案,在建立住房公积金、提高公房租金、出售公房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到1998年6月,全国归集住房公积金总额达980亿元。1997年底,35个中等城市的公房租金有了较大提高,平均为1.29元/m2。到1998年年中,全国城镇自有住房比例已经超过50%,部分省市已超过60%。
  
  17.菏泽公安110开通
   1996年10月28日,地委、行署联合举行“110”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区“110”报警服务系统正式开通。通过实施“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承诺,较好地维护了社会治安,使菏泽城乡社会秩序明显好转,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称赞。“110”报警服务系统的开通,体现了国家机关行政执法理念的转变。
  
  18.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建成开馆
   2000年5月28日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正式开馆,为菏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成为菏泽城区一大亮点。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菏泽市城区赵王河畔。它是在杨得志、段君毅、赵健民等老同志的倡导和组织下,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由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共同筹资,菏泽社会各界大力奉献,并得到国家和贵州省资助而兴建的一座大型跨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纪念馆题写馆名。朱镕基总理为纪念馆批拨了专项资金。占地198亩,建筑面积117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00余万元,集展厅、画馆、广场建设于一体。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于1998年4月26日奠基开工。2005年11月,中宣部批准成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目前菏泽唯一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该馆自2015年7月底闭馆实施提升改造。经过提升改造,纪念馆展厅数量由5个增至8个,新增加了“和平之路”、“领导关怀”、“边区新貌”以及地下临时展厅。相应地,纪念馆大大扩容,展览面积从3612平方米增加到8670平方米,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纪念馆。随着展厅数量和展览面积的增加,布展的文物数量也从609件增至7169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