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日报20190614期 第A4版:新闻健康

第A4版:新闻健康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6月1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带领村民走上产业致富路

——定陶区冉堌镇王堌堆村党支部助力村庄发展侧记
  崭新的柏油路贯通南北,铺设的排污管道连通各户,设施完备的广场引来众多健身群众,粉刷精美的村居外墙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山药连作障碍试验田、火龙果木瓜间作大棚、绿葱葱的樱桃园……让人感受到了村子的活力和前景。
   王堌堆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打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聚民心、顺民意、察民情,为村民找寻产业致富的切入点、找准产业致富带头人,发展特色种植打造产业特色品牌。
  荒地变良田 石榴园落地生根
   在省派“第一书记”史先勇的介绍下,记者走进位于王堌堆村村委会东侧的石榴园内,一排排石榴树苗整齐划一,套种的西瓜、大豆、玉米等作物枝繁叶茂,碧绿盎然。
   2019年,王堌堆村党支部多方调研,最终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成立石榴试验田。
   石榴园地点的选择却让党支部作了难,村大队部东侧原本是一片林地,特别适合土地流转种植石榴,但这块45亩的耕地却涉及了108户村民,最多的一户不足9分,最少的只有2分。
   “当初这片地人人都说不可能流转出来,我也不看好这件事。”石榴园承包人王电福向记者说。
   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的王电福就和前来做工作的史先勇打了个赌,“要是能在1个月内完成土地流转,我就当这个致富带头人。”
   为了将这些地流转出来,王堌堆村党支部通过召开党员会,上门反复做工作,组织人员处理树木,挨家挨户签协议,最终在28天内完成土地复垦,将不可能变为现实,王电福也被党支部展示出的工作状态折服,最终以80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60亩地,成为了石榴产业致富带头人。
   “改良后的石榴比一般石榴能多保存20余天、产量也要高出很多,预估每亩收益在2万-3万元左右。”正在浇地的王电福告诉记者,这种由党支部提供改良后的石榴树苗,大户负责流转土地,村集体收取效益分红,带动村民就业的“党支部+大户+村集体”的发展模式为村子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党支部助力 樱桃产业再升级
   参加过 “2017年的青年农场主培训班”,通过自学还考下了农业部下发的植保员证书,目前正在备考农技师资格证,喜欢通过“云上智农”APP视频学习农技知识……他就是定陶区家港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家港,也是王堌堆村有名的“新农人”。
   “新农人”郑家港却差点因为去年的一场变故放弃了他的樱桃园,“一场倒春寒让樱桃绝产90%以上,每亩地只有十几斤的产量。”说起往事,郑家港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一直关注村产业发展的村党支部知道后,积极和郑家港对接,通过找原因、提建议、拓销路,尽力帮郑家港挽回损失并鼓励其不要灰心。
   “天灾来了咱就建大棚,技术不够就请农科院的专家,我就不信了,有我、有咱们村党支部,咱村想致富的愿望怎么就不能实现了。”在史先勇的劝慰下,郑家港没有选择放弃。
   通过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今年郑家港选用了生物菌肥、实行了分类管理并改进了病虫害防治技术,樱桃园里的樱桃挂满枝头,一颗颗樱桃鲜红欲滴、晶莹剔透。
   “在这儿打工有樱桃吃,还能挣钱又能顾家多好啊!”在樱桃园采摘樱桃的曹明芳笑着说。据介绍,采摘樱桃的务工人员每天都有10余人。
   今年郑家港的劲头更足了,村党支部又为樱桃园提供了加盖大棚的设计方案、预算和可行性分析,准备给50余亩樱桃园搭上大棚,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没别的,我郑家港就是听了村党支部的话选对了路子,选对了能致富的产业,跟对了能带俺致富的领头人,才能有现在这样的成绩。”
   今年,郑家港的樱桃园订单不断,每天光订单就有5000斤,批发价格在17-18元/斤。他所种的葡萄、桃子、梨还未成熟早早地就有客商来预定。
   以党建为引领,用党心聚民心,打造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助推产业兴旺,王堌堆的发展未来可期。
  通讯员 张腾飞 记者 刘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