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日报20190711期 第A3版:时事新闻

第A3版:时事新闻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07月11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3]

42册“扶贫档案”

(上接第1版)
说到以后的打算,李单单笑得很开心:“等挣了钱,在浮龙湖景区开个农家乐。”
   单县浮岗镇双庙村的王军玲,因婆婆和女儿相继生病住院花了近百万元而返贫。2019年3月,军玲和嫂子赵永莲一起参加了培训班。军玲学的是烹饪,嫂子赵永莲学的面点。现在姑嫂合伙在苗土楼集上摆了个油条摊,每天下午三四点出摊。街坊邻居说,军玲他们家的油条好吃,晚来一会儿就买不上。
   6月11日,面对再次为她们送来4袋面和4桶油的技师学院的老师,军玲说:“感谢技师学院的老师和领导,教会了我们技术,还送我们物料。现在孩子病好了,已经上学了。我和嫂子好好干,还完账,以后有机会开个饭店,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李单单和王军玲都是今年3月浮岗培训班的受益者。浮岗培训班开设面点、烹饪、电焊三个班,培训200多人,90%以上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针对浮龙湖丰富的渔业资源,烹饪班还专门开设了“全鱼宴”课程,传授二十多种“鱼菜”的制作方法。
   浮岗镇党委副书记黄文彬说,技师学院的技能下乡,把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引回了家。他们既能照顾孩子和老人,也实现了创业致富。同时,也为我们实现乡村振兴储备了力量。
  往后俺都来福了
   7月1日,郓城县南赵楼镇康垓村赵来的“来福饭馆”开业了。
   开业典礼上,赵来几度哽咽,她对着技师学院院长乔忠义和南赵楼镇镇长王均佩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谢谢你们没有嫌弃俺,这回俺有了致富的门路,往后俺都有福了。”
   由于儿时家里贫穷,赵来一岁多患“婴儿瘫”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自此双腿无法直立,只能撑着木块在地上挪动。赵来和丈夫马方占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儿子,是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6月7日,赵来和马方占参加了菏泽技师学院在郓城县南赵楼举办的“技能扶贫培训班”。培训班还没结束,学院就送来了燃气灶、平底锅和锅碗瓢盆,鼓励赵来自主创业,脱贫致富。
   由于家庭条件和身体原因,赵来动摇过,放弃过,但每一次,技师学院都向她伸出援手。
   没有技术,技师学院的老师手把手教;
   没有设备,技师学院案子炉灶、锅碗瓢盆、面油全套送;
   想租房经营,学院先后两次派人到南赵楼镇进行协调,帮助解决了场地问题。
   一年的时间,前前后后8次,技师学院送给赵来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技能、近5000元的物资设备,更有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南赵楼镇镇长王均佩深有感触地说:“技师学院无私的付出,对困难群众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精神和责任担当确实让人感动。”
  再苦再累也值得
   说起技能下乡,参加培训的老师们都有一肚子的酸甜苦辣。
   考虑到群众的实际情况,培训班大多在暑期和春节前,地点则是村委会办公室外面的简易大棚或者扶贫车间里,冬天透风、夏天闷热。由于远离市区,培训老师吃住都在培训点上。更由于群众学习迫切,上午11点半该下的课常常拖延到12点,下午本该2点开课,不少学员1点就到了。老师们大多时候中午得不到休息,实在累了,就把三四张椅子并排,躺下休息会儿。
   2017年6月,成武县天宫庙培训班,面点技师李鑫老师不顾自身年龄大、血压高等困难,坚持参加授课,在闷热的帆布棚下冒着近40℃的高温,手把手向群众传授技术。近一个月的超负荷工作,在临近学员结业时突发心脏病,幸亏抢救及时才转危为安。
   培训处付茹任劳任怨,脏活累活抢着干。培训期间每天都要准备培训用品,洗涮锅碗瓢盆,由于长期在洗洁精中浸泡,双手起满了湿疹疙瘩。付茹说:“通过我们的努力,乡亲们有了一技之长,觉得付出值得。”
   42册“扶贫档案”,记录了菏泽技师学院三年的技能下乡扶贫历程,诠释了技师学院扶真贫、真扶贫的政治担当。这背后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让人动容,更令人感慨。
   三年来,菏泽技师学院举办包括面点、烹饪、电焊、电商专业在内的20期42个培训班,培训人员达到2030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800余人。2019年5月,学院在山东省人社厅召开的技能扶贫与黄河滩区迁建现场会上介绍了经验,并表示了继续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