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05月0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20]

不会上网如同被抛弃

——透视“快时代”下“慢人群”的生活障碍
“一网在手,万事不愁。”在互联网全面融入人们生活的今天,网络以及手机终端给市民购物、购票等生活服务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对于脱网人群来说,网络平台却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一道 “障碍”——“如今没有网络寸步难行,那不会上网的该怎么办?”
  不会上网如同被抛弃
   “不会用网络,真的太不方便了。”长沙市民方阿姨告诉记者,每个月交水电费、电话费都要排队等大半天,听说开通网银后这些都能在网上几分钟搞定后,年过半百的方阿姨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方阿姨告诉记者,尽管大堂经理帮她激活了U盾、详细写了下载网银证书的步骤,但方阿姨回家还是搞不定。“输验证码,我又不懂英文字母,输了好几次都不对。”方阿姨最终决定放弃,“还是去排队办理业务吧。”
   城市社区居民也有不会上网的“被抛弃”感。有居民反映,南京市某小区推出新规,物业将停用热线电话,缴费、投诉等业务都必须上一款手机软件才可以进行。记者了解到,各地类似采用“云管理”模式的小区不在少数。“难道不会用手机上网的人就失去了投诉渠道?”社区居民李先生对此颇为不满。
   引发更广泛质疑的是火车票网上购票制度。铁路部门全面实行了电话和网络购票,但在实际购票中,一些老人、农民工由于不熟悉网络而导致新的“购票难”问题。
   来自湖南湘西某山村的农民工老何,夫妻俩都不会上网买火车票,去年春节前排了两天队才买到回家乡的车票。“开通网络购票后,现实购票窗口的票量大大减少了,排队买一张票简直难上加难。”
  新开一扇窗却关上了原来的门
   网民群体的日渐庞大,推动了各项便民办理网络平台、手机APP的建成。足不出户、指尖轻点就能完成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才能办好的事情,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了上网的必要性。
   但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一些人上网带来了不低的门槛。缺乏便利的上网指导、专业互联网术语导致困惑、对电脑及手机等终端设备的使用障碍、不太贴近老年人生活习惯的互联网内容,增加了人们使用、分享互联网的难度。
   传统服务平台被网络服务平台 “吞噬”的局面也从此产生。就好比新开了一扇窗,却关上了原来的门。
  “快时代”与“慢人群”何解?
   不会、不能上网的“脱网人群”中,老年人、农民工、偏远山区的人民是重要组成部分。郑自立说:“对于这部分人,社会应当重视他们的诉求,将网络覆盖面拓展至他们所在的领域。比如建立公共网络服务室,提供一些网络查询、代办服务,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有专家指出,越来越多人追捧信息传播的“快时代”,但难以融入甚至排斥 “快生活”的“慢人群”也同时存在。他们抵触网络带来的快节奏、信息泛滥的现代生活,而选择脱离网络,追求自己的‘慢生活’。多元的时代下,选择快节奏或慢生活是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移动互联网社会应该给每个人提供平等的便利机会,尤其要重视脱网人群的社会融入,在不断发展网络便民渠道的同时,更要保证社会服务、信息共享能在传统渠道上得以顺利进行,做到既打开窗又打开门。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