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05月09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7]

他把生命献给了这片土地

——追记曹县梁堤头镇杨集村原党支部书记李庆献
本报记者 韩 波
   “村党支部书记”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芝麻小官”,可就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一辈子来体现着它的不平凡。
   他,就是曹县梁堤头镇杨集村原党支部书记李庆献,曾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
   他生前带领村民开荒地、搞养殖、建学校、盖新村,34年里捐资百万元,在人世的最后一刻依然站在岗位上……
  开荒建窑搞养殖,他处处想着带领村民致富
   曹县梁堤头镇杨集村属整体移民村。1957年太行堤水库兴建时,全村搬到十家庄村,1978年因水库干涸返库复耕。这一年,24岁的李庆献还未从曹县师范毕业,响应党委号召,放弃学业回村组建党支部。上任伊始,他面临的任务就是说服村民回库区复耕。
   库区条件恶劣,村民不愿意回归,李庆献就带领全村10余名党员干部“试水”。在重重困难下,他们每天往返6趟,3年里,用一双双磨满老茧的手开垦出百亩良田。村民从心底里服气,纷纷主动报名回迁,两年后又开垦出1860亩良田。
   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完成回迁任务后,李庆献并没放松,怎样让群众致富成了他的心病。多次召集党员商议,他最后敲定思路:在旧堤坝上就地取材建砖瓦厂,利用水多、滩多优势搞养殖。
   产业化养殖在当时还是新鲜事物,很多村民不敢尝试,李庆献又成为村里的业务员、技术员,从浙江引进5000只品种鸭,效益可观,村民纷纷效仿。为降低养殖风险、养殖成本与投资风险,他又牵头成立了全镇第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一致富手段被附近的郑庄、吴楼等借鉴。
   1985年,李庆献联合村里两个有创业梦想的村民,建起一个20门的轮窑场。此举不仅解决了1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百余辆马车拉砖搞运输。10年后,他做出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将运营正火热的窑场的经营权无偿赠送给村集体。全家人坚决反对,群众也纳闷儿,甚至有人说他“傻”。他却说:“咱咋能光顾咱自己家,我得让咱全村的人都富起来、都过上好日子。”
   此外,李庆献还带动村民发展了1000亩速生杨丰产林,价值400余万元。仅此一项,全村村民人均增收7000余元。
  捐资百万建校修路,他让贫困娃上学不再难
   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4年里,李庆献一直重视教育事业。他多方争取资金,先后建起一所省级农村文化技术学校、一所寄宿式小学,现在的小学拥有一座三层教学楼、一座两层实验楼和一座宿舍楼。
   李庆献捐资助学始于1978年,从开始的文具、教学设施到后来的捐款建校。1999年,杨集村投资100多万元率先在曹县南部建起教学楼,李庆献捐了60万元。
   2006年,梁堤头镇要为杨集村修建3.1公里长的村级柏油路,配套资金不够。李庆献捐出了家中的积蓄和东拼西凑的7.7万元钱。汶川大地震,他又捐出省级劳动模范奖励的8000元、自掏腰包拿出2000元。
   2009年,杨集村高中生孙祥庆考入中国海洋大学,临近开学还没凑齐学费。李庆献从家里拿出1000元,又从镇民政部门争取了1000元,让他如期跨进大学校门。
  满脑子想着群众,他去世都没有新房子
   儿子李零一曾问李庆献:“你有钱建学校,有钱给大伙修路,给我俩钱花花中不?”李庆献这样回答:“你自己能挣钱,又没摊上啥难事。我不能给你。我的钱要用来干我的事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农村的发展。
   村民的生活状况提升后,李庆献又合计着改善居住环境。2010年,县政府试点建设生态文明村,李庆献瞅准机会,毅然将全村推动到新村建设中。跑前跑后,操心出力,身体越来越差,他去年3月被查出患有肺癌,可仍然忙碌在工地上,拒绝了家人、群众要他去省城大医院冶病的要求。躺在病床上,他没闲着,强忍着化疗带来的痛苦,通过电话与村干部沟通,与领导协调,为大家解决问题。
   2012年5月,新村建设基本完工,村民喜气洋洋地搬进新家,可李庆献的病情却一天天加重。
   得知刘法起、孙怀兰夫妇因孩子较多新房建设没着落,李庆献决定将分给两个儿子的新楼房让给刘法起与另外一家比较困难的居民。2012年,刘法起夫妇搬进新房,而李庆献一家却住在鸭舍里。
   “住院期间,村民到医院看父亲。他关心的是房子是否建好了,村民是否搬进新房。”李零一说,李庆献还叮嘱在南昌就职的儿子,回来经营好村里的养鸭合作社,帮他还生前捐献所欠的50余万元欠款,用赚来的钱为村民服务,帮村民致富。“除了工作,父亲没有一句遗言提及家人。”李零一说。
   2012年11月21日,58岁的李庆献因癌症去世。“唉,这人半辈子操心劳神为孩子们盖学校,帮大伙盖新房,临走的时候自己却没有房子。”村委会主任刘法田伤感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