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05月1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3]

让“折翼”天使重新飞翔

本报记者 姜培军
   这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的教育对象有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甚至是多重残疾。他们在工作中要付出比普通老师更多的心血,难以体验到“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他们坚守岗位,将自己的心血融入这片“残缺”的世界,默默地用真情和赤诚,用坚韧和执着,用汗水和泪水,演绎着一幕幕至真、至善、至美的感人故事。他们就是特教老师,一个“给折翼天使修补翅膀”的群体。
   “在你心中,千纸鹤是什么样的?”老师问。
   “它有彩色的羽毛。”“它有轻快的翅膀”……几名学生争先恐后地说。
   “谁会叠千纸鹤啊?”老师问。
   几名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
   5月14日上午,菏泽市特教中心教师陈冲正在给盲童上手工课。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边用小手折叠着千纸鹤,一边想象着美好的大千世界。
   44岁的陈冲在菏泽市特教中心任教已经有20个年头了。1994年9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带着对特殊教育的憧憬来到这所学校,在工作中尽情地释放着对学生、对工作的热爱。除了努力做好教学外,她还积极地做好兴趣小组及聋生舞蹈队的训练。有一年参加一场大型文艺演出,为了保证节目顺利演出,她带着刚满周岁、发着39度高烧的女儿来到演出现场。孩子因高烧难受一刻也离不开她,小手使劲地抓着她的衣服,似乎害怕一松手就会离开妈妈。演出即将开始的瞬间,陈冲狠心地掰开孩子的小手快步跑向舞台,女儿的哭声撕心裂肺,哭喊着“妈妈抱,妈妈抱”。“那一刻,我的心都要碎了。”陈冲回忆说。台下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淹没了孩子的哭喊声。节目一结束,她就飞快地跑下舞台,看到孩子在无力地昏睡,脸上挂着无奈和委屈的泪水。
   “在这个特殊的群体里,眼望着这些特殊的孩子,特殊的情感、特殊的责任心一并涌来,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也不敢有丝毫马虎。”陈冲动情地说。采访中,一名叫芳芳(化名)的小女孩一步不离地跟在她的身边,不知道的人会以为她们是一对母女。芳芳来自曹县魏湾镇,她有两个弟弟,几年前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姐弟三人被卖到北京,参加了一个丐帮组织,后被解救。由于从小受到他人的欺负和压榨,她们的心灵都有点扭曲,缺少自尊,爱撒谎,常藏匿别人的东西。发现这种情况后,陈冲就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孩子,再好的东西,只要不属于自己就不能拿。”通过一次次的教育,芳芳和她的两个弟弟逐渐改掉了原来的坏毛病。“现在他们捡到别人的东西,都会主动上交。”陈冲自豪地说。采访中,芳芳的脸上洋溢着自信、阳光的微笑。
   菏泽市特教中心的不少残疾儿童来自贫困家庭,陈冲就想法设法找些衣服来穿,不时买些水果来给他们吃,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陈冲的心里比蜜还甜。其中一个叫张路的孤儿,突然有一天跑到她的身边说:“老师,我可以叫你妈妈吗?”陈冲的心里一怔,随后一句话吐口而出:“孩子,当然可以!”张路大声喊了一声“妈妈”。陈冲热泪盈眶,紧紧地将孩子搂在了怀里,其他的孩子见状也纷纷喊着“妈妈”来到了陈冲的身边。她说,那一刻她几乎陶醉了,她感觉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有一个叫张岩的孤儿,从小有尿床的毛病,学校给他买来肚脐贴。陈冲天天给他换药,因为肚脐贴要贴在肚脐以下的部位,开始脱衣服时,张岩还有些腼腆。陈冲就慢慢给他讲道理,时间一长,一到换药的时候孩子就主动掀起衣服,挺起小肚皮,小手很自然地搭在了陈冲的肩膀上,一点害羞的感觉都没有了。陈冲就想,他一定是把自己当成妈妈了。
   陈冲说,最令她高兴的是,每天早晨到校时孩子们都会聚集在教学楼前翘首以盼。听见她的脚步声,孩子们会一拥而上,叽叽喳喳得围着她,搂着她。前年情人节那天,每个孩子都要送给她礼物,并且还要告诉她“秘密”,每个人塞给她一张小纸条,打开一看,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句相同的话:“陈老师,谢谢你,你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虽然孩子们还没有真正懂得情人节的含义,但足以证明他们已经懂得了爱,老师的付出赢得了孩子们的爱,陈冲说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与伦比的。对于芳芳等三名孤儿,陈冲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尿床了,帮他们晾晒被褥;生病了,就用自己的额头抵着他们的额头给他们量体温,亲手给他们喂药;衣服脏了,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洗;头发长了,自己掏钱带他们去理发……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她“妈妈”时,她幸福地泪流满面。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陈冲在20年的从教生涯中,总结出了这句话。是的,只有爱的雨露才能催开最美的花朵;唯有爱的奉献,才能搭起师生之间心灵的虹桥。
   “丢—手—绢,丢—手—绢……”采访中,一名中年女老师正带着孩子在操场做游戏。一边游戏,一边带领孩子们练习发音。这名老师叫徐辉,44岁,目前是该校聋部二年级的老师。
   徐辉说,虽然每个特教班只有10来个学生,比普通学校的小班化教学人数还要少,但学生们年龄差别特别大。在徐辉所在的班级中,年龄最大的1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平常在普校课堂上很快就能讲解清楚的问题,在特教课堂,老师需要变换多种方法反复地讲,学生才能勉强明白。“像发音时,我要反复示范,再让他们模拟我的口型,反复练习发音。这样一边比划一边说,一节课下来,我往往是口干舌燥、腰酸背痛,累得满头大汗。”徐辉说。
   也许是习惯性动作,在接受牡丹晚报记者采访时,徐辉总是下意识地使用各种手势。“也许整整一节课,只能教会他们一个字,但只要他们能记住这个字,就是很大的成绩。我要不断表扬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徐辉说,特校的孩子都很敏感,个性都很强,很在意别人看他们的眼神和同他们说话的语气。为此,她的口袋里总是装着糖:“他们对这样的奖励特别喜欢。”有时,她教10多个孩子一遍遍地练习发音和说话技巧,一遍遍地重复,示范得喉咙都哑了;有时她几乎是刚教给这个孩子怎么拿筷子夹饭,接着就要去给另一个孩子换尿湿的裤子,或者为另一个孩子擦洗弄脏的手和脸。
   “经常有人对我说,教那些孩子费时费力,难出成果,没什么意义,但我一直认为,特殊教育虽不能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它能为社会、为家庭减轻负担。帮助一个残疾孩子,就是幸福一个家庭!”徐辉一脸真诚的微笑。
   “特教老师背后的酸甜苦辣,一说都是一长串故事。”徐辉告诉牡丹晚报记者,“在这所学校里,最大的共鸣就是特别容易获得满足感。看到这些不幸的孩子并帮助他们,我们过得充实。因为大家坚守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却又为你打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