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05月2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六一”,留守儿童的心愿很简单

□记者 韩 波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新出现的特殊群体,市关工委根据调研结果统计的数据为,全市最少有农村留守儿童48.9万人。而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
   农村留守儿童因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又缺少来自父母的爱,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走访了几所农村小学,走近一群留守儿童。
  无人照料,留守儿童上学“早出晚归”
   5月20日早7时,在成武县白浮图镇巴庄小学门口,不少学生已经到校。
   记者注意到,不少学生是由年迈的老人送来的,鲜见送孩子的父母。
   “巴庄小学汇聚了附近5个村庄的280余名学生,其中近20%的为留守儿童。”校长刘永鹏说,“周围村子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许多孩子与爷爷奶奶一块儿生活。他们一早要下地干活,早6点多就把孩子送到学校。中午,学生也很早就到校。学生来得早,学校就每天中午安排值班老师关注他们的安全。”
   在鄄城左营中学,记者了解到,这所学校75%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吃的一般是馒头咸菜,好一点的是馒头辣片,很少吃蔬菜。据在这里支教的大学生朱庆介绍,不少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就跟爷爷奶奶生活。
   生活简简单单,这两所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是全市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
  想要小礼物,可他们不知道向谁要
   巴庄小学四年级学生刘晔,父亲在6年前去世。由于母亲经常到附近镇上打零工,他是由年过七十的奶奶拉扯大的。因缺少家庭温暖,母亲忙于挣钱养家,他极为调皮。即便如此,每当有人说他是没爸爸的孩子时,他总会难过地低下头。
   记者问刘晔儿童节想要什么礼物,他说“想要一双轮滑鞋”。原来,许多同学放学后玩轮滑,而他却因没轮滑鞋而被疏远。虽然他多次哭着跟奶奶说要一双轮滑鞋,可奶奶连轮滑鞋是啥都不知道。
   母亲精神有智障,父亲一直在外打工,牡丹区安兴镇孔楼小学四年级学生李希健一直跟奶奶生活。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好学生,学习成绩不错。说起儿童节礼物,他想了很久,说想要一个陀螺,但不知道跟谁要,说完便低下头。
   左营中学六年级学生王长城想要一套运动服。父亲和姐姐在天津打工,母亲去世,他寄住在叔叔家,穿的衣服都是别人送的。他悄悄地告诉记者,每次跟别人一起玩耍都不好意思脱外套,看到别人穿运动服很羡慕。
   像他们一样,留守儿童们心中的六一儿童节礼物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东西,在一般的孩子眼里触手可及,可对他们来说却是奢饰品。
  不少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想让爸妈多回家几次
   7岁的于鸿在巴庄小学读一年级,家在距离学校3里外的刘庄,父母自他三岁起就在青岛打工,只在春节和秋收时回家,他和弟弟跟爷爷奶奶生活。
   记者问想不想爸爸妈妈,于鸿沉默了很长时间,才点了点头。“希望爸爸妈妈多回家几次!”他用铅笔在纸上写下“六一”心愿。“爸爸妈妈回家的次数少,每星期五才给我和弟弟打电话。我想让他们多回家几次,放学时接我。”他说。
   巴庄小学二年级学生刘为恒6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在北京打工。他和于鸿有同样的心愿——希望父亲暑假能回家看看他。“那时候,我不用上学,可以整天和爸爸下河洗澡、捉鱼。”他说。由于缺少父母的爱护,他的性格极为内向,但说到父亲,话就多了:“爸爸游泳可厉害了,上次回家给我带了一辆玩具车。”
   像于鸿、刘为恒一样,不少留守儿童仅盼望能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些,毕竟,他们一年难得见父母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