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07月08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B24]
为戒儿子网瘾,父子俩一起读高中。爹上二本线,儿上一本线
我陪读不是为了出名
近日,湖南新邵二中的一对“励志父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父亲蒋忠新,今年43岁,为了帮助儿子蒋康戒掉网瘾,自己不惜辞掉工作陪儿子读高中。今年,父子二人一起参加高考,两人的成绩为477分和550分,分别超出理科二本线35分,以及一本线28分。
为戒儿子网瘾,父亲陪儿子学英语
陪儿子读书,蒋忠新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治疗儿子的网瘾,可是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炒作”自己,外界的压力让蒋忠新感到“很烦恼”。“出名并不是我想要的,我陪读,也不是想出名。”
蒋康比较理想的大学是湖南师大,但凭他的分数还是有点“悬”,至于蒋忠新自己,他觉得“几门功课都考砸了”:“如果再努努力,我上一本线还是有希望的。”蒋忠新如此“在意”自己的成绩,这其中还有个“小约定”。在他刚陪儿子读书时,曾经跟孩子放过狠话:“我一定能考上一本,如果考上了,你以后都听我的。”蒋忠新此次考试失利,儿子未免有些小得意,在面对当地记者采访时,蒋康“反击”道:“这下换他听我的了。”
蒋忠新是湖南省新邵县上坪镇赤水村人。上世纪90年代,他和妻子在上海打工,儿子蒋康从小就跟着夫妻两人在上海生活,直到初三那年,蒋忠新全家回到了新邵老家。他用多年的积蓄,在村里承包了园艺场,专门栽种杨梅。
蒋康初中毕业后,考上了新邵二中,同时也迷上了网络。从上高中开始,蒋忠新三天两头被老师叫到学校,就是因为儿子逃课上网。
蒋忠新对儿子的惩罚方式既不是打也不是骂,而是带着儿子到杨梅园去挖土,并把自己对儿子逃课上网的不满“大声吼”出来。面对父亲的举动,儿子似乎有些心虚,也不敢反抗,只是不停挖土。
后来由于杨梅园不是很景气,蒋忠新又到广东佛山一家模具厂打工。没了父亲的管教,蒋康网瘾更严重了。为了监督儿子学习,无奈之下,蒋忠新又回到老家,夫妻二人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过起了“陪读”生活。
由于沉迷网络,蒋康没能升到高二,只好重读高一。就在重读高一的那个暑假,蒋忠新陪儿子一起复习英语,在父亲的监督下,蒋康记住了2000多个单词,并且戒掉了网瘾。
看儿子的新课本,激发出自己的夙愿
蒋康戒掉网瘾后,蒋忠新本想不再监督儿子学习了,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蒋忠新在翻看儿子的课本时发现,课本中的知识也 “不过如此”,在他看来一点都不难。
随即,一个埋在他心中多年的想法冒了出来——我为什么不参加高考,上大学呢?
当儿子知道蒋忠新的想法时很吃惊,而且表示质疑,但蒋忠新似乎打定了主意。
据了解,蒋忠新从小家庭条件并不好,家中有兄弟姐妹四人,他是长子,那时父亲并不支持他读书,为此,他跟父亲经常吵架。
蒋忠新的中考成绩并不好,所以只上了一所职业高中,高三参加高考前的选拔考试时(当地政策要求考过选拔考试后才能参加高考),蒋忠新考了401分,比分数线差了将近20分,因此错过了高考。
蒋忠新并不气馁,自己到新邵七中复读,可父亲以 “家中长子要承担家务”为由,把他带回家。蒋忠新不甘心,后来又通过努力参加了成人自考,但成绩不是很理想。后来结婚、生子,为生计奔波,蒋忠新把上大学的事埋在了心底。
如今,看到孩子的课本,蒋忠新心中有些“不安分”了。
起初,他不敢走进教室,只是站在门口隔着窗户听老师讲课;没过几天,蒋忠新跟老师“摊牌”了,说出了自己想跟孩子一起读书、考大学的想法。
看到他严肃的样子,老师只觉得他是一时冲动,“坚持不了多久”。
对于蒋忠新的做法,村里人更是觉得“十分可笑”。
然而,3年的高中学习蒋忠新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成绩一直不错。
在老师眼里,蒋忠新就是学生;在学生眼里,他就是同学;在学校里,蒋康也并没有当他是父亲,只当他是年龄大的好朋友。
“对蒋忠新,老师从来不搞特殊化,而且他的成绩很好,同学对他既尊敬又友好。”曾经采访过蒋忠新父子的 《潇湘晨报》记者王欢说,平时蒋忠新可以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遇到不会不懂的也会积极请教老师,课间和放学也与同学打篮球、乒乓球,谈笑风生,打成一片。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学生,老师和同学并没有感到“奇怪”,蒋康也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
高一高二时,蒋忠新的成绩始终在班级前十名,第一次月考竟然考到了第四名。就连他的妻子在教育儿子时,口头禅都变成了:“你看看你爸爸……”
可毕竟蒋忠新年龄大,记忆力和理解力不如年轻人,到了高三时,成绩下滑到中下游,但这并没有影响蒋忠新的学习热情。“我给自己立下了3个目标,儿子考上大学,我自己考上大学,还有乒乓球打赢全校所有的人。这3点现在我都办到了。”
据王欢说,蒋忠新的理想大学是邵阳学院,但最后填报哪所大学,蒋忠新还要仔细考虑一下。
陆益平 戴瑾昕
为戒儿子网瘾,父亲陪儿子学英语
陪儿子读书,蒋忠新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治疗儿子的网瘾,可是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炒作”自己,外界的压力让蒋忠新感到“很烦恼”。“出名并不是我想要的,我陪读,也不是想出名。”
蒋康比较理想的大学是湖南师大,但凭他的分数还是有点“悬”,至于蒋忠新自己,他觉得“几门功课都考砸了”:“如果再努努力,我上一本线还是有希望的。”蒋忠新如此“在意”自己的成绩,这其中还有个“小约定”。在他刚陪儿子读书时,曾经跟孩子放过狠话:“我一定能考上一本,如果考上了,你以后都听我的。”蒋忠新此次考试失利,儿子未免有些小得意,在面对当地记者采访时,蒋康“反击”道:“这下换他听我的了。”
蒋忠新是湖南省新邵县上坪镇赤水村人。上世纪90年代,他和妻子在上海打工,儿子蒋康从小就跟着夫妻两人在上海生活,直到初三那年,蒋忠新全家回到了新邵老家。他用多年的积蓄,在村里承包了园艺场,专门栽种杨梅。
蒋康初中毕业后,考上了新邵二中,同时也迷上了网络。从上高中开始,蒋忠新三天两头被老师叫到学校,就是因为儿子逃课上网。
蒋忠新对儿子的惩罚方式既不是打也不是骂,而是带着儿子到杨梅园去挖土,并把自己对儿子逃课上网的不满“大声吼”出来。面对父亲的举动,儿子似乎有些心虚,也不敢反抗,只是不停挖土。
后来由于杨梅园不是很景气,蒋忠新又到广东佛山一家模具厂打工。没了父亲的管教,蒋康网瘾更严重了。为了监督儿子学习,无奈之下,蒋忠新又回到老家,夫妻二人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过起了“陪读”生活。
由于沉迷网络,蒋康没能升到高二,只好重读高一。就在重读高一的那个暑假,蒋忠新陪儿子一起复习英语,在父亲的监督下,蒋康记住了2000多个单词,并且戒掉了网瘾。
看儿子的新课本,激发出自己的夙愿
蒋康戒掉网瘾后,蒋忠新本想不再监督儿子学习了,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蒋忠新在翻看儿子的课本时发现,课本中的知识也 “不过如此”,在他看来一点都不难。
随即,一个埋在他心中多年的想法冒了出来——我为什么不参加高考,上大学呢?
当儿子知道蒋忠新的想法时很吃惊,而且表示质疑,但蒋忠新似乎打定了主意。
据了解,蒋忠新从小家庭条件并不好,家中有兄弟姐妹四人,他是长子,那时父亲并不支持他读书,为此,他跟父亲经常吵架。
蒋忠新的中考成绩并不好,所以只上了一所职业高中,高三参加高考前的选拔考试时(当地政策要求考过选拔考试后才能参加高考),蒋忠新考了401分,比分数线差了将近20分,因此错过了高考。
蒋忠新并不气馁,自己到新邵七中复读,可父亲以 “家中长子要承担家务”为由,把他带回家。蒋忠新不甘心,后来又通过努力参加了成人自考,但成绩不是很理想。后来结婚、生子,为生计奔波,蒋忠新把上大学的事埋在了心底。
如今,看到孩子的课本,蒋忠新心中有些“不安分”了。
起初,他不敢走进教室,只是站在门口隔着窗户听老师讲课;没过几天,蒋忠新跟老师“摊牌”了,说出了自己想跟孩子一起读书、考大学的想法。
看到他严肃的样子,老师只觉得他是一时冲动,“坚持不了多久”。
对于蒋忠新的做法,村里人更是觉得“十分可笑”。
然而,3年的高中学习蒋忠新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成绩一直不错。
在老师眼里,蒋忠新就是学生;在学生眼里,他就是同学;在学校里,蒋康也并没有当他是父亲,只当他是年龄大的好朋友。
“对蒋忠新,老师从来不搞特殊化,而且他的成绩很好,同学对他既尊敬又友好。”曾经采访过蒋忠新父子的 《潇湘晨报》记者王欢说,平时蒋忠新可以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遇到不会不懂的也会积极请教老师,课间和放学也与同学打篮球、乒乓球,谈笑风生,打成一片。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学生,老师和同学并没有感到“奇怪”,蒋康也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
高一高二时,蒋忠新的成绩始终在班级前十名,第一次月考竟然考到了第四名。就连他的妻子在教育儿子时,口头禅都变成了:“你看看你爸爸……”
可毕竟蒋忠新年龄大,记忆力和理解力不如年轻人,到了高三时,成绩下滑到中下游,但这并没有影响蒋忠新的学习热情。“我给自己立下了3个目标,儿子考上大学,我自己考上大学,还有乒乓球打赢全校所有的人。这3点现在我都办到了。”
据王欢说,蒋忠新的理想大学是邵阳学院,但最后填报哪所大学,蒋忠新还要仔细考虑一下。
陆益平 戴瑾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