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07月1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B13]

韦艺和:中国彩竹第一人

本报记者 姜培军
  10个鸡蛋叩开艺术大门
   与竹共舞,是一种徜徉于自然造化之中的审美境界。
   中国5000年文化史,画竹者不胜枚举,北宋时期有文同、苏轼,清代又出了画竹高手郑板桥。可是坚持一生为竹写照,且以彩竹“安身立命”的只有韦艺和。韦艺和的画独立当今画坛,他被著名艺术家刘艺称为“中国彩竹第一人”。近日,世界和平形象大使、诗书画家韦艺和走进菏泽同喜堂艺术馆,与广大书画爱好者交流切磋,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韦艺和1965年出生于安徽省和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出绵醇的文风。受乡风熏陶,韦艺和很小就喜欢上了写写画画。为了叩开艺术大门,7岁那年父亲让他拎着10个鸡蛋、1斤白糖登门拜访知名版画名家沈鲁。沈鲁一句“这孩子将来是个画画的料”,让韦艺和走上了求师学艺的 “正途”。直至安徽师范大学专攻绘画,韦艺和时常在“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的环境中,饱享与竹为友的诗意和快乐。晨曦中,他行走于竹林云烟,晚风中体验着疏枝密叶间的风影姿摇,由观察竹形、竹影,到意会竹趣、竹情,从此他的心中即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韦艺和渴望以竹为伴,发誓要让竹子成为他画中的主角,在心中滋养可意宜人的蓬勃竹韵。
   1997年5月,韦艺和只身来到北京。从那时起,他开始受徐悲鸿大师绘画风格的影响,将精力主要投放在本专业的油画与传统笔墨的演练上。随后,在著名美术家石齐的指点下,韦艺和的绘画笔墨更精致细腻,写实性更强。在生活与灵感的启迪下,他自觉、朴实地遵循着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勤耕苦读般的研修,不断完善着自己的画风。经过十多年来勤耕苦读,韦艺和笔下的水墨竹图,不仅达到了笔墨技巧为竹造型,更做到了手中之竹因情感而生动。
  对竹子一往情深
   竹为多年生植物,茎秆有节、中空外直。喜爱竹子的人也是重视它所寓意的虚心直节,人品高洁。《宣和画谱》上写道:“竹本以直为上,修簧高劲,架雪凌霜,始有取焉”。“我们常说画如其人,在浮躁和欲望横流的时代,如何保持良好的艺术品格在一些画家那里已经成了问题。”韦艺和说,他时刻提醒自己,学艺要脱胎换骨,做人要自强不息。
   “他以热烈的诗情,敏锐的视野,把竹子画作高士、佳人、歌者、舞姬,画作一种境界,一种状态,一个大的时空,一种悠远的禅境。竹子也是画家夸人的表白与吟唱,他极力地拓宽了竹艺的画路,在不同境界中也使得画的形态面貌变异出彩。”这是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雷正民对韦艺和的评价。
   “作这幅画用了多长时间?”采访中,记者指着案头的一幅翠竹问道。
   “作画不能用时间来界定。”韦艺和说,“诗情画意源于对竹子的一往情深,我在心中赋予竹子深厚的情感,在下笔的时候,往往就会得心应手,就像有一种神气贯穿。”
   用诗人的情怀,以意使笔将真情、将诗意融入作品之中,以文学的语言、书法的线条传达给读者以奔放流畅,在不经意中法度严谨,笔力内敛,一气贯通,令人如痴如醉。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幅被石齐描述为“华果圣音”的百米彩竹长卷,是韦艺和以1873个小时精心绘就的画卷。画作中的竹,有疏有密,或带雨,或清瘦,竹情佳趣,婀娜多姿,气韵生动。“每个画家都想做一件很重要的作品,这幅作品以2007年1月19日11点19分作为起点,耗时79天,用了79支国画颜料,就是想表达一个美好的祝愿。”韦艺和说。
  与竹共舞是一种幸福
   与采访其他书画家不同,记者采访韦艺和时遭了“冷遇”:他整整5分钟没有和记者说一句话。在不少人眼里,韦艺和是一个“怪人”,他画画的时候,仿佛进入了一个只属于他和竹子的空间,对外界视若无睹,对旁观者视若无人。韦艺和喜欢伴着音乐作画,这使得他笔下的竹子也仿佛有了律动和节奏。
   其实“怪人”韦艺和也有柔情诗意的一面。有感而来时,他的才思便如泉涌,即兴创作,吟诵佳句。“有没有一种声音,将瑞明雪亮的风景留在心田,无雪的墨痕,走过的时空,是一种流水的和畅,今天就是无雪的凝聚……”这是韦艺和所作的一首名为 《无雪》的诗。曾有人说,浪漫是诗人的特质,而所谓浪漫,实际就是一种“纵情”。
   韦艺和不仅爱竹、画竹,更要做竹子似的人。他在家乡安徽和县石杨镇中心小学和河北卢龙中学设立 “竹韵奖”鼓励学校的贫困儿童,受到师生的好评。这是他的一点心意,也是他的一种祝福和鼓励。7月1日上午,他走进菏泽学院,为美术系的师生作了一堂名为《艺术与哲学》的讲座。
   爱竹、画竹、做竹,是韦艺和人生的三种境界。传统文化精髓在延续,韦艺和对艺术的追求没有停步,他要“把竹子的精神和竹子的美传递出去”。与竹共舞是一种幸福,因为韦艺和自豪地说“我与竹子关系很好。”采访中,他还动情地说:“我的母亲去世后,我就把竹子当做自己的亲娘。”
   诚然,韦艺和的彩竹,是艺术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