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08月23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7]

一周风向

“人走政息”
□岳 乾
   据媒体报道,广东某地因交通不便,政府承诺建桥10年无下文,无奈之下,村民自建木桥,按人次收费。据称,政府承诺建桥而无下文的原因主要是当时承诺建桥的领导离开,而“新领导工作思路不在那儿”。(8月21日《南方农村报》)
   这是典型的由于“人走政息”而导致的民生工程被搁置的案例,事实上,在我们国家的现实治理环境中,由于个别领导人的变动而导致的已上马的大工程被搁置、已开展的政务活动被停滞、已履行的政治职责被中止等事例屡见不鲜。“人走政息”往往导致巨大的财政、行政资源被浪费,导致民众权益被侵犯,进而导致政府公信力被破坏。
   “人走政息”的现实表现乃是领导重视了,大办特办、加快上马;领导不重视,则往往延后乃至搁置;若领导岗位调整,则原有政务活动即被搁置。这是一种畸形的治理方式。
  “绿化腐败”
  □晴川
   一棵“超级银杏”,出厂价几千元,落地价却达5万元;动辄花上千万找知名公司进行绿化设计,其实就是几个刚毕业的学生参照以往案例稍加改动,其设计成本只有几十万……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频现绿化奢侈浪费的背后,掩藏“黑色内幕”。(8月21日《京华时报》)
   园林绿化项目缺乏透明度,一项工程包给了什么人,花纳税人多少钱,公众几乎毫不知情,绿化所购买的树木花草,它们的具体成本是多少,鲜有园林部门会把账单公之于众。加之工程招投标程序缺乏规范性等问题,使得绿化项目成了一笔糊涂账。这些因素的综合,都给敛财留下了巨大空间。
   城市绿化工程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勾连,腐败链条需要一一切断。有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透明公开和织密制度网”是遏止“园林绿化腐败”的防范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