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09月2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5]
八次进疆采棉的女工
来自曹县的采棉工陈付珍,曾经在过去十几年里8次到新疆采棉花。她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也丰富了自己的经历。其间,她经历了不少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也和新疆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本报特派记者 姜培军 冯 锴
“采棉能手”苦中来
9月13日下午,在新疆乌苏市头台乡的一片棉田里,一名采棉工正在棉田里采摘棉花,一双灵巧的手迅捷地在棉朵间穿梭,一会儿就是一大把,随后将棉花迅速塞进拴在腰间的编织袋里。
她叫陈付珍,37岁,家住曹县郑庄镇班庄村,曾经8次到新疆采摘棉花。8年的新疆采棉经历,已经让她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采棉能手,新疆哪个地区需要采棉工、哪里住宿和伙食条件好,她都很清楚。
回首过去的采棉经历,陈付珍说,是泪水伴着甜蜜。
2002年,她第一次到新疆采棉花,那一年她抛下只有两岁半的女儿、患有精神病的丈夫和白发苍苍的公婆,独自一人到新疆谋生。“那时候,采一斤棉花只挣3毛钱。”陈付珍回忆。她和工友住的房子是一座矗立在棉田地头的窝棚,十几个人在一间房里打地铺。“一口大地锅供上百人吃饭,排在前面的工友被热饭烫得呲牙咧嘴,排在后面的工友常被凉饭冰坏了肚子。”陈付珍回忆说。
由于是第一次出远门,而且还有蚊子在耳边嗡嗡叫,她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一早,她和工友一起下地采棉。一顶大沿帽、一个拾花兜和10几只编织袋,拿着这些工具,陈付珍匆匆上阵,开始了她的新疆采棉生活。刚开始,她一只手托住棉桃,一只手采摘棉花,看到别人双手采摘棉花后,她尝试用两只手同时采棉,但是摘了不大一会儿,她的手指就被绽开的棉壳扎破了。新疆的棉花特别矮,平均只有二三十厘米高,采摘时需要弯着腰、低着头一步一步向前挪。很快,她就感到腰酸背疼,时不时地直起腰来休息。晚上10点过秤时,还不习惯这种紧张劳动节奏的陈付珍双手僵硬,双腿像罐了铅。
咬牙挺过了最累的一周后,陈付珍渐渐习惯了采棉工作,采摘的速度也明显加快,采棉量一天天增多。去年,她挣了近万元。
连续流了七天鼻血
乍从内地到新疆,记者难以适应那里的干燥气候,鼻孔每天都在流血。
看到记者狼狈的样子,陈付珍笑了:“我和你一样,每年到新疆都要流血。”她清楚地记得,那是第三次进疆采棉花,刚进入甘肃境内,她的鼻孔就开始流血。“到了新疆,一下火车,鼻孔流血更厉害了,我一连用了5条毛巾都没有止住血。”陈付珍回忆,在医院一连输了7天液,她才止住了鼻血。
除了流鼻血,陈付珍的身体还遇到了不少麻烦。就在这次赴新疆采棉花的路上,专列刚进入甘肃境内,她就感觉脑袋发胀。9月9日上午,她和几名同去的工友挤在两节车厢的连接部位,工友王静离开给她接开水时,陈付珍晕厥了,倒在了车厢内。
我突然觉得头痛欲裂,根本支撑不住,眼一黑就倒在了地上。”陈付珍回忆说。几名工友急忙把她从地上扶起来,呼唤了几分钟,才将她唤醒。就是那一次摔倒,使她多年前的腰疼病又犯了。“不能弯腰,只能挺着。”陈付珍说。不能弯腰,这对于采棉这项工作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但她毫不认输,不能弯腰采棉,她就蹲着、跪着甚至躺着。
陈付珍之所以拼命采棉,是因为她想多挣点钱,以贴补家用。了解她的人,无不为她的家庭境况叹息:丈夫患有精神病,多年前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勤学上进的儿子初中没上完,就辍学外出打工;女儿今年9月初进入曹县第一私立高中上高一,2580元的学费都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女儿要上学,儿子慢慢到了订婚的年龄,公公婆婆都年迈多病,我们家需要钱的地方多着呢。”陈付珍边说边拭去眼角的泪水。
遭遇地震,一周时间才到家
在过去10几年的时间里,陈付珍曾经8次到新疆采棉,其间遭遇了很多难忘的故事。
2010年11月,当年的采棉工作进入尾声,辛苦两个月换来的工资也到手了。正当她和工友们高高兴兴地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时,却遭遇了地震。“大约早晨五六点的时候,我们还在睡觉,突然感觉床铺摇晃了起来。”陈付珍回忆,“不好,是地震,大家赶忙往外跑。”
此后的几天,余震不断,从采棉区通往外地的交通线路全部中断。无奈之下,陈付珍和工友们只好呆在棉田旁边的空地上躲避地震。“那一年雪下得早,天特别冷,冻得人受不了。”她回忆说,“我们每个人留出自己必备的衣服,其余的都拿出烤火。”陈付珍说,大家披着被子,围着火堆烤了两天两夜。“一名老人病倒了,他担心自己回不到家,就把自己采棉的工资拿出来交给工友。”陈付珍哽咽着说,“我永远忘不了他说的那句话,他说‘我恐怕花不到这些钱了,就让我的儿子和孙子花吧’。”
好在余震很快结束,陈付珍和工友踏上了回家的路。经过中途多次转车,她用了一个周的时间,才从新疆回到了久违的家。“真是九死一生,现在想起来还害怕。”陈付珍说。
难忘新疆老夫妇
9月10日上午,记者和10余名采棉工乘坐“北疆之星”城际列车,自乌鲁木齐赶往奎屯市。
走出火车站,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迎了上来,紧紧握住陈付珍的手:“闺女,可见到你了。”老先生名叫王广文,他当天是和老伴专程迎接陈付珍的。
在此后几天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陈付珍和这对老夫妇结下的深情厚谊。
2005年前后,王广文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作人员,到曹县招募采棉工,认识了陈付珍。为人热情、勤劳能干的陈付珍,很快走进了王广文夫妇的生活。“每到休息时间,我们就到他们那里吃饭,拉家常,大家就像一家人。”陈付珍回忆。在此后的几年里,细心的陈付珍发现,这对萍水幸福的老夫妇对她格外好。“在一次闲聊中,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他们为什么对我比对其它采棉工好。”陈付珍说,经过多次询问,她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这对老夫妇原本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后来在一次变故中,两个女儿都撒手人寰。而陈付珍和他们其中的一个女儿同岁,并且两人的长相、性格和为人处事方式都非常接近。“那时候,老人的儿子在外工作,家中只有他们两人。”陈付珍说,基于这样的原因,她和王广文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逢年过节,老人都会给我打电话,问候一下。”陈付珍说。
聊了几分钟,王广文又将一包精心准备的水果塞到了陈付珍手中。
由于采棉工们要一起从奎屯市赶往几十公里外的乌苏市,陈付珍只好与王广文夫妇告别。“孩子,遇到阴雨天不能采棉花时,就到家里来吃饭。”话语间,王广文依依不舍。
“采棉能手”苦中来
9月13日下午,在新疆乌苏市头台乡的一片棉田里,一名采棉工正在棉田里采摘棉花,一双灵巧的手迅捷地在棉朵间穿梭,一会儿就是一大把,随后将棉花迅速塞进拴在腰间的编织袋里。
她叫陈付珍,37岁,家住曹县郑庄镇班庄村,曾经8次到新疆采摘棉花。8年的新疆采棉经历,已经让她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采棉能手,新疆哪个地区需要采棉工、哪里住宿和伙食条件好,她都很清楚。
回首过去的采棉经历,陈付珍说,是泪水伴着甜蜜。
2002年,她第一次到新疆采棉花,那一年她抛下只有两岁半的女儿、患有精神病的丈夫和白发苍苍的公婆,独自一人到新疆谋生。“那时候,采一斤棉花只挣3毛钱。”陈付珍回忆。她和工友住的房子是一座矗立在棉田地头的窝棚,十几个人在一间房里打地铺。“一口大地锅供上百人吃饭,排在前面的工友被热饭烫得呲牙咧嘴,排在后面的工友常被凉饭冰坏了肚子。”陈付珍回忆说。
由于是第一次出远门,而且还有蚊子在耳边嗡嗡叫,她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一早,她和工友一起下地采棉。一顶大沿帽、一个拾花兜和10几只编织袋,拿着这些工具,陈付珍匆匆上阵,开始了她的新疆采棉生活。刚开始,她一只手托住棉桃,一只手采摘棉花,看到别人双手采摘棉花后,她尝试用两只手同时采棉,但是摘了不大一会儿,她的手指就被绽开的棉壳扎破了。新疆的棉花特别矮,平均只有二三十厘米高,采摘时需要弯着腰、低着头一步一步向前挪。很快,她就感到腰酸背疼,时不时地直起腰来休息。晚上10点过秤时,还不习惯这种紧张劳动节奏的陈付珍双手僵硬,双腿像罐了铅。
咬牙挺过了最累的一周后,陈付珍渐渐习惯了采棉工作,采摘的速度也明显加快,采棉量一天天增多。去年,她挣了近万元。
连续流了七天鼻血
乍从内地到新疆,记者难以适应那里的干燥气候,鼻孔每天都在流血。
看到记者狼狈的样子,陈付珍笑了:“我和你一样,每年到新疆都要流血。”她清楚地记得,那是第三次进疆采棉花,刚进入甘肃境内,她的鼻孔就开始流血。“到了新疆,一下火车,鼻孔流血更厉害了,我一连用了5条毛巾都没有止住血。”陈付珍回忆,在医院一连输了7天液,她才止住了鼻血。
除了流鼻血,陈付珍的身体还遇到了不少麻烦。就在这次赴新疆采棉花的路上,专列刚进入甘肃境内,她就感觉脑袋发胀。9月9日上午,她和几名同去的工友挤在两节车厢的连接部位,工友王静离开给她接开水时,陈付珍晕厥了,倒在了车厢内。
我突然觉得头痛欲裂,根本支撑不住,眼一黑就倒在了地上。”陈付珍回忆说。几名工友急忙把她从地上扶起来,呼唤了几分钟,才将她唤醒。就是那一次摔倒,使她多年前的腰疼病又犯了。“不能弯腰,只能挺着。”陈付珍说。不能弯腰,这对于采棉这项工作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但她毫不认输,不能弯腰采棉,她就蹲着、跪着甚至躺着。
陈付珍之所以拼命采棉,是因为她想多挣点钱,以贴补家用。了解她的人,无不为她的家庭境况叹息:丈夫患有精神病,多年前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勤学上进的儿子初中没上完,就辍学外出打工;女儿今年9月初进入曹县第一私立高中上高一,2580元的学费都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女儿要上学,儿子慢慢到了订婚的年龄,公公婆婆都年迈多病,我们家需要钱的地方多着呢。”陈付珍边说边拭去眼角的泪水。
遭遇地震,一周时间才到家
在过去10几年的时间里,陈付珍曾经8次到新疆采棉,其间遭遇了很多难忘的故事。
2010年11月,当年的采棉工作进入尾声,辛苦两个月换来的工资也到手了。正当她和工友们高高兴兴地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时,却遭遇了地震。“大约早晨五六点的时候,我们还在睡觉,突然感觉床铺摇晃了起来。”陈付珍回忆,“不好,是地震,大家赶忙往外跑。”
此后的几天,余震不断,从采棉区通往外地的交通线路全部中断。无奈之下,陈付珍和工友们只好呆在棉田旁边的空地上躲避地震。“那一年雪下得早,天特别冷,冻得人受不了。”她回忆说,“我们每个人留出自己必备的衣服,其余的都拿出烤火。”陈付珍说,大家披着被子,围着火堆烤了两天两夜。“一名老人病倒了,他担心自己回不到家,就把自己采棉的工资拿出来交给工友。”陈付珍哽咽着说,“我永远忘不了他说的那句话,他说‘我恐怕花不到这些钱了,就让我的儿子和孙子花吧’。”
好在余震很快结束,陈付珍和工友踏上了回家的路。经过中途多次转车,她用了一个周的时间,才从新疆回到了久违的家。“真是九死一生,现在想起来还害怕。”陈付珍说。
难忘新疆老夫妇
9月10日上午,记者和10余名采棉工乘坐“北疆之星”城际列车,自乌鲁木齐赶往奎屯市。
走出火车站,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迎了上来,紧紧握住陈付珍的手:“闺女,可见到你了。”老先生名叫王广文,他当天是和老伴专程迎接陈付珍的。
在此后几天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陈付珍和这对老夫妇结下的深情厚谊。
2005年前后,王广文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作人员,到曹县招募采棉工,认识了陈付珍。为人热情、勤劳能干的陈付珍,很快走进了王广文夫妇的生活。“每到休息时间,我们就到他们那里吃饭,拉家常,大家就像一家人。”陈付珍回忆。在此后的几年里,细心的陈付珍发现,这对萍水幸福的老夫妇对她格外好。“在一次闲聊中,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他们为什么对我比对其它采棉工好。”陈付珍说,经过多次询问,她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这对老夫妇原本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后来在一次变故中,两个女儿都撒手人寰。而陈付珍和他们其中的一个女儿同岁,并且两人的长相、性格和为人处事方式都非常接近。“那时候,老人的儿子在外工作,家中只有他们两人。”陈付珍说,基于这样的原因,她和王广文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逢年过节,老人都会给我打电话,问候一下。”陈付珍说。
聊了几分钟,王广文又将一包精心准备的水果塞到了陈付珍手中。
由于采棉工们要一起从奎屯市赶往几十公里外的乌苏市,陈付珍只好与王广文夫妇告别。“孩子,遇到阴雨天不能采棉花时,就到家里来吃饭。”话语间,王广文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