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11月1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24]
“双十一”狂欢节背后涌暗流

商铺信用评价被造假和买卖

在各大购物网站和消费者迎接“双十一”“网络购物狂欢”时,另外也有少数人为牟取不法利益“拼了”。
家住杭州的网民小胡这几天很忙,他每天夜以继日地在网上点击购买大量的商品,给不同商家好评。不过,他所参与的每次网络消费都是虚构的,而且,他不用付钱,收到的邮包也都是空的——小胡是一名“炒信”职业买家,他的工作就是通过虚假的网络交易,让电商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信用等级。
  职业“炒信”买家数万人
   就如“炒信”职业买家小胡所说的那样:“‘双十一’快到了,这段时间很多网络店主希望能提高店铺信用等级多卖些货,我们这行的生意也最忙!”
   专门负责监控“炒信”行为的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安全运营专员鲍骏介绍,通过虚假的交易信息,买卖者均获得了各自所需的利益:网店主可以随心所欲根据自身的需求发布虚假物品成交的信息从而提高相关物品的销售及店铺的信誉,达到扩大人气、快速叠加信誉积分,使自身产品被购买的概率增加。而职业“炒信”买家,每天只要动动鼠标购买物品,便可获得每笔几元甚至几十元的佣金费用。据统计,高峰时期,一位职业“炒信”买家每天至少可获1000元的佣金。
   “淘宝网建立之初即创建了一整套信用评价体系,以期建立一个以诚信为基础的网络电商模式,维护电子商务参与者的合法权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余伟民说,“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有人利用网络虚假交易炒作信用,这对以诚信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体系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
   余伟民告诉笔者:“仅2013年,淘宝网络安全部门查获虚假交易卖家就约有120万家,涉及交易约5亿笔,查获虚假交易买家账号有800万家,交易额超过100亿元。职业 ‘炒信’买家保守统计约数万人。而这仅仅是已发现的冰山一角。”
  灰色产业链呈职业化特点
   浙江省网警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至2013年,互联网购物网络规则发生变更,网络交易平台均加大了对 “炒信”等虚假交易的查处力度,但“炒信”灰色产业却没有消失。而且,由于买卖双方虚假交易的巨大需求及高额获利,催生了一个从广告发布到快递乃至交易的产业链,并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
   这位负责人说,各个 “炒信”组织内部分工明确,有独立的行规、准则。而在虚假交易的各个环节中,上下游行业分工更明确,涉及手机服务商的验证、快递公司甚至欺诈团伙,产业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急需填补法律“空隙”
   由于互联网上新生事物众多,一些衍生产业链的出现往往没有现成的法律规范。“没有什么法律法规说开办‘炒信’网站是违法的,淘宝的信用体系只是一个企业内部的规定,不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淘宝只能对其商户进行处罚,但是想管我们很难。”一名曾在“炒信”网站工作过的知情人士告诉笔者。
   “炒信”从业人员有恃无恐的态度,也折射出网购企业的无奈。“我们企业只能对有证据参与虚假交易的商户进行处罚,即便如此还经常会遇到法律上的纠纷。”余伟民说,“而对于那些从事专业 ‘炒信’的团伙,我们只能将查获的线索移送公安部门。”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王全明认为,目前出现的各类“炒信”平台以营利为目的,明知是虚假信息,仍通过信息网络有偿发布,已经涉嫌非法经营罪。
   “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对‘炒信’类案件以非法经营罪定罪量刑全国尚无判例,希望司法机关能及时出具指导性法律意见。”余伟民说,“同时,随着电子商务日益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在网络上产生的种种违法违规状况,仅仅依靠网购企业自身和公安网警还远远不够,还缺少有针对性的商业管理、执法机构,建议进一步推进网络商务立法和执法体系建设。”
  方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