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2月2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6]
从父辈两三毛钱的回忆到微信红包新玩法,看——

春节压岁钱的时代变迁

□牡丹晚报记者 武 霈
   长辈给孩子发放“压岁钱”一直是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不可或缺的风俗,随着压岁钱年年“见涨”、岁岁“翻新”,这种祝福似乎变了味,孩子们拿压岁钱来“攀比”成为家长的担忧,父辈们儿时领钱的喜悦也逐渐消失。
   春节假期,记者随机采访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感受压岁钱的变迁。
  父辈们的压岁钱,两毛钱的快乐是一年的盼头
   家住曹县曹城办事处的徐女士今年48岁,每年腊月三十晚上都给孩子发红包。今年,她做了件特殊的事,将儿时领的钱放在红包里发给儿女,这些钱流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已经不能使用,而且孩子们也不认识,但对徐女士来说,这些压岁钱有着特殊的意义。
   徐女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在她的儿童时代,过年除了意味着能吃上白馒头,就是能拿到两毛钱的压岁钱。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饥饿是时代的主题,能拿到两毛钱的压岁钱已经是不错的家庭了,压岁钱无疑是他们一年中惟一的“外快”,也是最大的盼头。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领压岁钱挺心酸的,50年前能发压岁钱的家庭少之又少,就算拿到两毛钱,我们都存起来等开学买作业本、发卡……”说这话时,徐女士陷入沉思,“现在,我把当年存下的压岁钱发给孩子,就是想让他们忆苦思甜。儿子虽然20多岁了,但没见过这些‘老钱’,我想让他把这些钱存起来,把我儿时的快乐延续下去。”
  数额年年涨,“压岁”变“压力”
   父辈儿时的压岁钱是他们的欢乐,可对现在的“80后”、“90后”来说,压岁钱变了味,与“工作怎么样”、“买房了吗”、“啥时候结婚”一样,压岁钱成了年轻人最怕的事之一。1990年出生的菏泽籍人小余在江西南昌工作,这个春节回家过年时,除了“被逼婚”外,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成了他最头痛的事。
   “先不说其他孩子,就是哥哥姐姐家的侄子、外甥就有3个,一人包了500元,刚到手的年终奖还没捂热乎呢,就没了。”小余苦笑道。
   小余昨日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每到过年,长辈也发压岁钱,那时候最多也就是100元,而现在压岁钱的“行情”从一两百元涨到五六百元,不到几年压岁钱就翻了好几倍,压岁钱成了“压力钱”。
   同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小余身上。韩先生是曹县一家医院的医生,春节回老家给亲戚家的孩子发红包时也犯了难。
   “姐姐在外做生意,挺红火的,手头宽裕,给我儿子包了1000元的压岁钱,可我只给了外甥500元,太尴尬了。”韩先生说,“给压岁钱本是长辈为孩子祈福的一种风俗,可现在变成家长相互攀比的途径,孩子拿到手的红包由于金额过大都上交,最终回到父母手里,如果给得少就显得抠门。”
  岁岁翻新,微信红包让压岁钱有了新模样
   随着时代的变化,不仅压岁钱逐年增多,包红包的方式也在变化,“微信红包”成了今年压岁钱发放的新模式。
   菏泽市民孙女士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十五六岁的侄子、侄女有七八个。过年时,她通过微信红包发了一次压岁钱。“我上班四五年了,每年都要取一些崭新的钞票给孩子们。今年,我建了一个‘熊孩子群’,把他们全部拉进来,一次200元,在群里发了5次,让他们随机去抢,还挺热闹的,过年好像又有年味了。”孙女士说。
  小小“万元户”,钱究竟该花到哪里
   随着压岁钱“看涨”,不少孩子成了“小万元户”。钱该花到哪里?如何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合理支配压岁钱,成为家长和孩子关注的话题。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压岁钱逐年增多,多数家庭的孩子在这个春节收入不菲。
   菏泽市民韩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孩子是独生子,父母双方的亲戚都比较宠爱,红包比较丰厚,动辄500元,小家伙一个春节收了9000多元钱。
   谈到如何处理压岁钱,韩先生说:“孩子还小,这钱肯定是我给他存起来,但我也想了想,这笔钱不是小数目,想以他的名义单独开户,给他存着,等他再大点儿,教他如何用钱、正确看待钱。”
   “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比给孩子发放压岁钱或帮助孩子存钱更有意义,开明的父母应该这样做。”在银行工作的王先生就与儿子达成了协议。
   王先生的儿子今年9岁,对压岁钱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王先生与儿子制定了“压岁钱消费方案”。
   “我让孩子独立保管2000元,自由支配,但在花费前做好记录。并且,他做了一个2015年的愿望规划表,争取压岁钱在花费上向表格靠拢,这样不仅不乱花钱,而且能初步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王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