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2月2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李继云:行医四十载,积攒欠条数万元

李继云(中)与患者聊家常
   在郓城周边说起李继云,大伙儿都知道他是个“热心肠”,谁有个头疼发热的找他,谁有了难处还是喜欢找他。
   行医40多年来,李继云帮助过的人恐怕几天几夜都说不清,仅积攒下来的欠条就有厚厚的一沓,金额达数万元。
   昨日,记者在郓城一家医院见到了李继云。67岁的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满头银发,给人慈祥感。
  抽屉里不断钱,块儿八毛从不收
   昨日,在郓城一家医院,李继云回忆说,行医要从他幼时“肚子疼”的毛病说起。
   那时候,农村没有正规卫生院和医生,肚子疼时,李继云跟着父亲去邻村老中医那里扎旱针,针到病除,让他感到很神奇。从此,他发誓做医生。夙愿成真后,他在行医的道路上坚守、奉献了40余载。
   医院医护人员都知道李继云有个习惯:办公桌抽屉里,总放着几百元钱。李继云对牡丹晚报记者说:“这些钱是救急的,万一病人急需,就得先垫上,救人要紧。”
   1988年,还在王井乡医院工作的李继云遇到商庄村一个病人,是个小孩。他看了病,却没钱支付医疗费,其父商加武抱着他找到李继云。李继云很爽快地为其垫付了医药费。由于小孩子体弱多病,李继云就不断为其垫付,十多年来竟从未间断过。
   据与李继云共事多年的医生回忆,在王井乡卫生院的那段时间,块儿八毛的钱,李继云几乎没有收过,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钱也得看病。记者了解到,当时,王井乡卫生院由李继云筹资兴建,免收的医药费自然都是他自己垫上了。
  最多攒欠条5万多元,却从不上门讨债
   在李继云的办公室里,一直保存着一个破旧的药箱,这是他当赤脚医生时上级医疗部门统一配发的。他说,几十年来,他都是用这个药箱背着药品到村民家,为他们看病。
   以前,农民生活水平低,村里有人得个头痛发热的小病不舍得花钱看医生,躺倒睡几天硬撑,等到熬不过时可就起不来了,那才请李继云来看病。每当此时,李继云便背上药箱就出发,到村民家里诊断、开方、打针输液治疗。等忙完后患者病情好转,他背起药箱要走时,患者家属才想起家里没钱,慌忙到别人家去借钱。
   每当看到这种情况,李继云就说:“你们就借我的吧,我垫上啦!”开好的药方交款单就留在他的药箱里,随着时间延长,十里八村赊欠药单增加,最多时累计达到5万多元。
   他知道,既然村民赊欠后不还,就是没钱,就卖了自己家里的牲畜替大家还账,从不上门要账。村民遇到急事用钱,来医院借,即使不认识,他也如数借给。在李继云看来,每一张欠单,都是行医的纪念,是医德的积累。
  乐于助人成习惯,“义诊”“资助”啥都干
   走到哪里就帮到哪里,李继云的助人为乐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李继云的妻子对牡丹晚报记者说:“在街上看到行乞的,即便走过去了,他也得返回给点儿钱。”而在李继云看来,这就是一种“幸福”:帮助了别人,收获了幸福,这是等价的。
   菏泽知名农民歌手贾崇珍,是李继云一直资助的对象。10年前,酷爱唱歌的贾崇珍到外地打工学习,妻子产后无奶没钱医治,李继云为她免费催奶,让其嗷嗷待哺的儿子吃上了母乳。2002年冬季的一天中午,贾崇珍骑自行车奔波30里赶到医院,专程表示感谢。李继云起初并不认识这个小伙子,后来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发现他很有音乐天赋,就决定从经济上资助他,支持他买资料自学。每当说起这些,贾崇珍就说:“没有大爷(李继云),就没有我贾崇珍的今天。”
   对社会捐助,李继云从没推辞过:乡里修路,他拿出10000元;汶川大地震,他一次捐了2000元;他还是郓城县志愿者协会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到各个乡村为老百姓义务看病,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