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3月0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3]

我的“剪纸艺术家”母亲

□周艳丽
    我的母亲葛秀英,是中华文促会剪纸艺委会理事,山东省剪纸学会常务理事,菏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称母亲为“剪纸艺术家”,并不是因为她获得了众多的剪纸艺术成就和荣誉称号,而是因为她对剪纸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执着情怀。她在我眼中是艺术家,更是可亲、可敬的母亲。
   “咔嚓、咔嚓、咔嚓……”清晨,当我从睡梦中醒来,又听到了熟悉、轻快的剪纸声。我推开门,看见母亲盘腿坐在客厅沙发上,窗外透过来的晨晖为她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色。母亲俯身沉浸在剪纸创作中,安详而愉悦。
   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说:“妈,您又早起剪纸了?”母亲抬起双眼,笑着说:“我刚起来,年纪大了觉少,睡不着了。”我来不及说什么,急匆匆跑去厨房给上中学的女儿做早饭,像记忆中的母亲一样。在我上学时,母亲总是早早起床,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还记得我工作后考会计师那年,母亲还把我当成学生看,什么家务也不让我碰,我安心地享受着母亲做好的饭、洗好的衣、晒好的被褥……那一年,我成了菏泽地区最年轻的会计师。在我女儿出生时,母亲还没退休,她一天早、中、晚三趟准时往我家跑,抢着照看孩子。我的女儿从小和她最亲昵,母亲一直是我生活中最坚强的后盾。
   母亲是凡事都要尽自己能力做到最好的人。她年少时剪鞋帽花样在十里八乡就很有名气。工作时,她撰写业务论文经常获奖参加研讨会。退休后,母亲去老年大学学习绘画,得知传承剪纸艺术的人很少,她就夜以继日地研究剪纸。从单色剪纸到套色彩宣剪纸,再到彩色立体剪纸的尝试,她不分白昼与黑夜地沉浸在艺术创作中。
   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一项项市级、省级、国家级荣誉的获得,我在为母亲高兴的同时,也担心着她的身体,她毕竟已是花甲之人。看母亲日渐增多的白发和逐渐驼起的脊背,我常常埋怨她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常常不支持她辛苦忙碌外出培训和展演。
   我和弟弟都曾对她说:我们不要声誉显赫的艺术家,我们要的是能尽享天伦之乐的妈妈。在潜意识里,我们都担心失去母亲温暖的庇护。而母亲却说,她想发挥余热,创作更多的剪纸作品,培养更多的剪纸爱好者和传承者,在有生之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做贡献,这样的生活才更有意义。
   母亲努力在艺术追求和家庭之间平衡着。她每年用一半时间留在老家参加艺术活动,另一半时间去杭州陪我父亲一起照看年幼的孙女。在杭州期间,她仍不忘挤时间搞艺术创作。在她的生活中,她已无法把剪纸当作闲情逸致来看待。她剪出百幅生肖图,她为社区的老人和孩子们传授剪纸技艺……浙江十多家媒体争相采访她。她的剪纸热情就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走到哪里照亮哪里。
   在心疼与无奈中,我渐渐意识到:如果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开花、结果的历程,那么剪纸追求可能是母亲开得最灿烂的花,结得最甘醇的果。也许全力支持母亲追求剪纸艺术,比让她在家尽享天伦之乐更开心,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应该支持她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作为母亲唯一的女儿,我也应当尽可能地学习和参与到剪纸传承中来,满足母亲弘扬和发展传统剪纸艺术的心愿。我更应当像母亲一样,认真衡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在新的一年开启之际,祝愿母亲的艺术之树常青!生命之花常开!健康、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