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3月1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0]

三年悉心侍候瘫痪公公,“80后”儿媳妇说谁都有老的时候

□牡丹晚报记者 郭卫东 韩 波
   “如果是亲闺女,照顾自己的父亲是应该的;可作为儿媳妇,能把公公照顾得这么好,那真了不得!”昨日,提起3年来悉心照顾公公的好儿媳张玉,郓城县潘渡镇陈坊村村民个个赞不绝口。
   “没啥,这都是俺应该做的,谁都有老的时候!”推着公公蒋存记在街头散心的张玉,憨厚地笑着说。
  不到而立之年,她已经照顾公公近3年
   “爸,来喝点儿水。”昨日,在郓城县潘渡镇陈坊村街头,村民张玉一边端着杯子,一边扶公公蒋存记站起来。
   张玉告诉牡丹晚报记者:“每天照顾公公吃喝,我都习惯了。看到公公的身体恢复得很好,我对将来有了信心。”
   2006年,家住郓城县唐塔办事处团柳树村的张玉,经人介绍嫁给陈坊村的蒋得辉。婚后,二人恩爱有加,当年便有了第一个孩子。张玉知道,公公蒋存记这辈子不容易,家里有一双儿女,婆婆在蒋得辉3岁时就去世了,蒋存记一个人把闺女儿子抚养成人,吃了不少苦。2012年3月30日,66岁的蒋存记突然患病,住进郓城县中医医院。公公住院一个多月,可忙坏了张玉。她跟蒋得辉姐弟俩轮流照顾,每天为老人端屎端尿,还定时按摩,从未抱怨过一句。
   蒋存记出院回家后,照顾他的重任落在张玉身上。
   “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小,我忙得像个陀螺,大小便都得她伺候。”说起张玉这几年的付出,蒋得辉一脸的愧疚。他说,他一直在青岛做装修工作,张玉把自己这辈子最好的时光都给了他、给了这个家。
  “尽我所能,为老人减少一些痛苦”
   每天6时,张玉就起床,做好早饭,开始为老人穿衣服、洗脸、喂饭,然后再洗老人换下的衣服。
   3年来,为不让公公生褥疮,张玉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在公公的床边,她为自己搭了一张小床,每天晚上,除了照顾公公大小便,还坚持为老人翻身。这些工作说起来简单,可对张玉来说,做起来并不轻松。每帮公公翻一次身、换一次尿垫,她都要使出浑身的力气。
   为让公公身上没异味,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换下的床单、尿垫、脏衣服,张玉都及时清洗。
   “自从公公生病后,张玉这3年很少回娘家。就连出门买菜,她也是一买完,便匆匆回家,连聊天的时间都没有。”对张玉的孝心,她母亲是支持的,想女儿的时候只能去看望她。
   “照顾老人确实需要付出很多,尽我所能为老人减少一些痛苦,是我应该做的。”张玉说,她的幸福观就是:“有多少钱并不重要,一家人和和睦睦、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
  为照顾公公,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娘家
   “两个孩子,现在都在姥姥家,我也没时间照顾他们。”说起孩子,张玉有些愧疚。自从蒋存记患病后,她就把孩子送到娘家,这一做法得到母亲的支持。
   其实,长年累月见不到孩子,张玉也难受,尤其是孩子生病时,只能默默流泪。一次,母亲打电话告诉张玉,说她小儿子有些发烧,可能是感冒了。接到电话时,张玉正在照顾公公吃饭,心里虽然着急,却给母亲说“先让他吃点药,我晚上就过去”。晚上,照顾公公休息了,大半夜,她硬是骑着自行车赶到娘家,一看到小儿子烧得通红的脸,泪水瞬间流了下来。
   现在,每次被送到姥姥家,小儿子就说“妈妈要照顾爷爷”。“看到他们这样懂事,我反而更难过。我相信,爸爸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张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