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4月08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3]
八旬老人刘进武,
坚守柳子戏70年
□牡丹晚报记者 邵建国
定陶县杜堂镇宋楼村柳子戏宋家班,历史悠久。近百年来,柳子戏靠着几代艺人的口头传唱,至今未衰,可谓是民间戏剧中的佼佼者。3月30日,牡丹晚报记者来到宋楼
村,走近了柳子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已87岁高龄的刘进武老人。
年幼不能进科班,只能“偷”着学
当日上午9时30分许,牡丹晚报记者来到刘进武家——定陶县杜堂镇宋楼村,还没进门,就听到堂屋内传出悠扬的戏曲声。推门进屋,记者看到,刘进武的女儿刘自文感情投入地唱着柳子戏,而刘进武和其他几位村民在一旁伴奏。唱至精彩之处,刘进武的脸上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曲唱罢,在小院东侧的一间屋里,记者聆听了刘进武70余年来和柳子戏的不凡故事。
刘进武1929年出生于享有“戏曲之村”的宋楼村,村民宋廷振自幼酷爱戏曲,于1933年在宋楼村创建了第一个柳子戏科班宋家班,刘进武的堂哥刘进堂任团长,村里从此演出不断。
刘进武小的时候,每当宋家班演出的时候,他都会和小伙伴们去看,时间长了,就爱上了柳子戏。由于当时刘进武年龄小,无法进入宋家班学习。不过,他没有放弃,只要有机会他都会跟着学习,有时还“偷”着学。
虽没进行过一天专业训练,到了七八岁时,《娃娃》、《锁南枝》、《青阳》等柳子戏曲牌,刘进武都能唱得有模有样。
处子秀,婉转唱腔获得一致好评
十三四岁时,由于生活所迫,刘进武只身一人到了东北给人“扛活”,受尽了苦难,但他始终对生活保持着乐观,不干活时总会哼上几句柳子戏。
出于对柳子戏的热爱,15岁时,刘进武有机会回到了家乡,加入了宋家班,由于有良好的基础,他直接和其他演员排戏。大约半个月后,他第一次登台,出演了《雀山指路》,扮演花旦角色穆桂英,“挑起来小花篮,上雀山采药煎,东山无有西山窜,各样花草采几朵……”
处子秀,他以优美的身段、婉转的唱腔和大方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从那以后,他成了宋家班的台柱子。宋家班的演出活动也日益增多,足迹遍布定陶、郓城、菏泽等周边县区。
扎根乡土育新苗,发扬光大柳子戏
1953年,国家要求各地成立剧团,宋家班并入到了郓城县工农剧团。1957年,郓城工农剧团招收了一批学员,有30多名,刘进武开始一边唱戏,一边教授学生。两年后,为了支援家乡事业发展,刘进武毅然回到了家,一心想着能扎根乡土将柳子戏发扬光大。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发生了自然灾害,刘进武和家人不得不远走他乡去讨生。之后他回到家乡,在村里的宣传队里做起了宣传员,用戏曲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
随着生活逐渐变好,1972年,刘进武和二哥刘进云找来了几位师兄弟和徒弟,在村里又组建了柳子戏宋家班,招收了40多名学员,其中包括8岁的三女儿刘自文。对每一位学生,刘进武都是手把手地教,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名角儿”。在刘进武和二哥的努力下,戏班红火了一阵。但后来由于电视、电影的普及,戏班逐步走向衰落,最后不得不解散,这让刘进武心痛不已。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大繁荣,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我市对柳子戏等戏剧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借着好政策 “东风”,刘进武再次组织起宋家班并开始演出,团员都是农民,他们白天干活,利用晚上时间排演。
现如今,刘进武年近90岁,身体还硬朗,但他对柳子戏今后的发展有些担心,“现在扶持资金太少,年轻人才匮乏,我们团年龄最小的42岁,最大的61岁,希望我市大力扶持柳子戏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目前,最让刘进武欣慰的是,女儿刘自文已经继承了他的衣钵,承担起了将柳子戏发扬光大的重任。
定陶县杜堂镇宋楼村柳子戏宋家班,历史悠久。近百年来,柳子戏靠着几代艺人的口头传唱,至今未衰,可谓是民间戏剧中的佼佼者。3月30日,牡丹晚报记者来到宋楼
村,走近了柳子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已87岁高龄的刘进武老人。
年幼不能进科班,只能“偷”着学
当日上午9时30分许,牡丹晚报记者来到刘进武家——定陶县杜堂镇宋楼村,还没进门,就听到堂屋内传出悠扬的戏曲声。推门进屋,记者看到,刘进武的女儿刘自文感情投入地唱着柳子戏,而刘进武和其他几位村民在一旁伴奏。唱至精彩之处,刘进武的脸上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曲唱罢,在小院东侧的一间屋里,记者聆听了刘进武70余年来和柳子戏的不凡故事。
刘进武1929年出生于享有“戏曲之村”的宋楼村,村民宋廷振自幼酷爱戏曲,于1933年在宋楼村创建了第一个柳子戏科班宋家班,刘进武的堂哥刘进堂任团长,村里从此演出不断。
刘进武小的时候,每当宋家班演出的时候,他都会和小伙伴们去看,时间长了,就爱上了柳子戏。由于当时刘进武年龄小,无法进入宋家班学习。不过,他没有放弃,只要有机会他都会跟着学习,有时还“偷”着学。
虽没进行过一天专业训练,到了七八岁时,《娃娃》、《锁南枝》、《青阳》等柳子戏曲牌,刘进武都能唱得有模有样。
处子秀,婉转唱腔获得一致好评
十三四岁时,由于生活所迫,刘进武只身一人到了东北给人“扛活”,受尽了苦难,但他始终对生活保持着乐观,不干活时总会哼上几句柳子戏。
出于对柳子戏的热爱,15岁时,刘进武有机会回到了家乡,加入了宋家班,由于有良好的基础,他直接和其他演员排戏。大约半个月后,他第一次登台,出演了《雀山指路》,扮演花旦角色穆桂英,“挑起来小花篮,上雀山采药煎,东山无有西山窜,各样花草采几朵……”
处子秀,他以优美的身段、婉转的唱腔和大方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从那以后,他成了宋家班的台柱子。宋家班的演出活动也日益增多,足迹遍布定陶、郓城、菏泽等周边县区。
扎根乡土育新苗,发扬光大柳子戏
1953年,国家要求各地成立剧团,宋家班并入到了郓城县工农剧团。1957年,郓城工农剧团招收了一批学员,有30多名,刘进武开始一边唱戏,一边教授学生。两年后,为了支援家乡事业发展,刘进武毅然回到了家,一心想着能扎根乡土将柳子戏发扬光大。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发生了自然灾害,刘进武和家人不得不远走他乡去讨生。之后他回到家乡,在村里的宣传队里做起了宣传员,用戏曲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
随着生活逐渐变好,1972年,刘进武和二哥刘进云找来了几位师兄弟和徒弟,在村里又组建了柳子戏宋家班,招收了40多名学员,其中包括8岁的三女儿刘自文。对每一位学生,刘进武都是手把手地教,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名角儿”。在刘进武和二哥的努力下,戏班红火了一阵。但后来由于电视、电影的普及,戏班逐步走向衰落,最后不得不解散,这让刘进武心痛不已。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大繁荣,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我市对柳子戏等戏剧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借着好政策 “东风”,刘进武再次组织起宋家班并开始演出,团员都是农民,他们白天干活,利用晚上时间排演。
现如今,刘进武年近90岁,身体还硬朗,但他对柳子戏今后的发展有些担心,“现在扶持资金太少,年轻人才匮乏,我们团年龄最小的42岁,最大的61岁,希望我市大力扶持柳子戏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目前,最让刘进武欣慰的是,女儿刘自文已经继承了他的衣钵,承担起了将柳子戏发扬光大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