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4月24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B3]
黄堽镇:打造中国牡丹种植第一镇
——我市牡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之基地建设篇
“中国牡丹看菏泽,菏泽牡丹看黄堽。”牡丹区黄堽镇近年来提出大力发展牡丹产业的口号。目前,该镇牡丹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2014年,黄堽镇被评选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省十佳花卉乡镇”。
油用牡丹的前世今生
牡丹是自然界最为古老的开花植物之一,30亿年前她的生命第一次被写进土地,之后,不断繁衍、演化,品相种类繁多。菏泽古称“曹州”,栽培牡丹始于隋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朝,至清朝成为中国牡丹栽培中心。自隋朝有记载种植牡丹以来,在曹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已培育出了9大花型,10大色系,1237个品种。特别是明清时期,曹州牡丹一直作为贡品送往皇宫,成为皇家御用牡丹。隋朝以后,牡丹在曹州大地不断兴盛,宋代曹州民间有以牡丹作为礼品赠送友人的习俗。宋绍圣年间,即公元1094—1098年间,诗人陈师道随妻客居曹州两年,其间因有乡人赵生赠他木芍药即牡丹而作诗一首 《谢赵生惠芍药》,表达了对赵生的谢意。明洪武年间,即1368—1398年,曹州牡丹栽培已具规模,曹州花农在城郊东北芦堌堆建花神殿,祈求花神赐福花农“下广”顺利发财,曹州人已开始大量南下广州经销催花牡丹。让牡丹冬季开放的技术在清代道光年间问世,成为菏泽花农的一门绝技。花农通过严格控制温度、湿度,调节光和空气,使牡丹隆冬发育,春节怒放,这就是催花。目前,牡丹催花、不凋花、干花、鲜切花等批量生产,畅销海内外。清光绪13年,即1887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引进菏泽催花牡丹栽至英国邱园,这是菏泽牡丹第一次传入欧洲。清代苏毓眉《曹南牡丹谱》一书序中所云:“至明而曹州牡丹甲于海内,古之长安、洛阳恐未过也”。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菏泽牡丹到了清代更加兴盛,栽培面积已达千亩,曾建牡丹园数处,尤以 “桑篱园”“凝香园”“绮园”最为著名。当时的县志记载:“每至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解放前,这些牡丹园多在连年战乱中破坏殆尽,只留下星星点点的牡丹、芍药。解放后,菏泽牡丹又迅速发展起来。1959年,赵楼、李集、何楼分别建立了牡丹园,连成一方,形成了牡丹生产和观赏中心。洛阳牡丹就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依靠菏泽牡丹逐渐恢复的。1982年,菏泽市政府统一规划,重新布局,建成了“曹州牡丹园”,目前还有“古今园”、“百花园”等多处精品牡丹园,菏泽牡丹蜚名中外。
除观赏之外,作为药用牡丹很早就被菏泽人广泛种植,千百年来,也成为菏泽许多农民谋生计的主要来源。菏泽农民取其根皮,种植牡丹卖药材为生。牡丹根抽筋剥皮,俗称“丹皮”,是名贵中药材。其中菏泽的“曹丹”为上品。这种药用牡丹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油用牡丹。
开启牡丹产业化的步伐
自我市开发出牡丹籽油,并于2011年被国家卫生部认定为新资源食品以来,改变了我市群众种植牡丹以药用为主的历史。牡丹种植成为我市的特色,也开始了牡丹种植大发展的阶段,菏泽也由此开启牡丹产业化的步伐。培育牡丹产业,基地是基础,是关键。没有基地,产业化就是无源之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牡丹种植基地建设,不断加大扶持力度。2012年市财政列支600万元,2013年财政扶持资金 2000万元,2014年达到4000万元,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各增加1000万元用于牡丹产业发展补贴。特别是2014年,去年合理利用4000万扶持资金,着力鼓励种植大户实施“倍增计划”,引导工商资本进入牡丹产业领域,促进牡丹产业规模化发展。牡丹种植上,对新发展1000亩以上的牡丹种植基地,给予银行贷款三年全额贴息,或连续三年每亩800元补贴。并对新上的牡丹深加工项目银行贷款给予一次性贷款贴息,水电路沟等基础设施由县区配套,极大地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激活了牡丹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2014年,新增牡丹种植面积11万亩,其中,新发展成方连片1000亩以上牡丹种植基地22个;创建总面积1万亩以上“牡丹种植专业乡镇”1个,1000亩以上 “牡丹种植专业村”24个,其中,牡丹区“牡丹种植专业村”达到12个。
打造中国牡丹种植第一镇
牡丹区黄堽镇位于菏泽市城区正北8公里处,辖区版图面积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万人,行政村47个,自然村95个,耕地面积8.4万亩,是全国也是世界牡丹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是中国牡丹之都的牡丹产业核心区。
黄堽镇属于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农业大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一马平川,土壤肥沃,适宜牡丹、苗木、瓜果、蔬菜等多种植物生长,为牡丹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境内有七里河、安兴河、洙赵新河、徐河4条河流横穿东西,为发展牡丹产业提供了水利资源条件。中有三纵三横6条主干道贯通,形成了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
近年来,黄堽镇抓住国家、省、市、区高度重视牡丹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瞄准市场需求,转变发展观念,制定了以牡丹产业为核心,以特色种植、乡村旅游为两翼,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规划。为扩大牡丹种植面积,推动牡丹产业发展,黄堽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良好的牡丹资源优势,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布局,着力保障牡丹产业稳步发展,一是每年针对发展牡丹产业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进行专题部署。二是明确专人抓牡丹产业工作,设立了黄堽镇牡丹产业化办公室,并充实工作队伍。三是本着切实可行、超前规划的原则,编制可操作性较强的牡丹业发展规划。在临商路、国花大道、纬一路沿线聚集了冠宇牡丹园、山东盛华牡丹园、银商富贵牡丹园、天草药业牡丹园、贵州神奇牡丹园等10余个绿色、环保、生态、高效的牡丹种植项目。2014年,新增1000亩以上牡丹种植专业村5个,面积1万亩,全镇种植牡丹面积近3万亩,成为菏泽市唯一“牡丹种植专业镇”。
黄堽镇党委书记李荷玲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充分发挥牡丹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牡丹产业的大集群,创新发展模式,开发牡丹新品种,提升牡丹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推进牡丹籽油、牡丹精油、牡丹茶等产品的研发和种植技术。逐步建立起牡丹产业综合生产经营体系,早日实现牡丹大镇、重镇、强镇、名镇的奋斗目标。
油用牡丹的前世今生
牡丹是自然界最为古老的开花植物之一,30亿年前她的生命第一次被写进土地,之后,不断繁衍、演化,品相种类繁多。菏泽古称“曹州”,栽培牡丹始于隋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朝,至清朝成为中国牡丹栽培中心。自隋朝有记载种植牡丹以来,在曹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已培育出了9大花型,10大色系,1237个品种。特别是明清时期,曹州牡丹一直作为贡品送往皇宫,成为皇家御用牡丹。隋朝以后,牡丹在曹州大地不断兴盛,宋代曹州民间有以牡丹作为礼品赠送友人的习俗。宋绍圣年间,即公元1094—1098年间,诗人陈师道随妻客居曹州两年,其间因有乡人赵生赠他木芍药即牡丹而作诗一首 《谢赵生惠芍药》,表达了对赵生的谢意。明洪武年间,即1368—1398年,曹州牡丹栽培已具规模,曹州花农在城郊东北芦堌堆建花神殿,祈求花神赐福花农“下广”顺利发财,曹州人已开始大量南下广州经销催花牡丹。让牡丹冬季开放的技术在清代道光年间问世,成为菏泽花农的一门绝技。花农通过严格控制温度、湿度,调节光和空气,使牡丹隆冬发育,春节怒放,这就是催花。目前,牡丹催花、不凋花、干花、鲜切花等批量生产,畅销海内外。清光绪13年,即1887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引进菏泽催花牡丹栽至英国邱园,这是菏泽牡丹第一次传入欧洲。清代苏毓眉《曹南牡丹谱》一书序中所云:“至明而曹州牡丹甲于海内,古之长安、洛阳恐未过也”。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菏泽牡丹到了清代更加兴盛,栽培面积已达千亩,曾建牡丹园数处,尤以 “桑篱园”“凝香园”“绮园”最为著名。当时的县志记载:“每至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解放前,这些牡丹园多在连年战乱中破坏殆尽,只留下星星点点的牡丹、芍药。解放后,菏泽牡丹又迅速发展起来。1959年,赵楼、李集、何楼分别建立了牡丹园,连成一方,形成了牡丹生产和观赏中心。洛阳牡丹就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依靠菏泽牡丹逐渐恢复的。1982年,菏泽市政府统一规划,重新布局,建成了“曹州牡丹园”,目前还有“古今园”、“百花园”等多处精品牡丹园,菏泽牡丹蜚名中外。
除观赏之外,作为药用牡丹很早就被菏泽人广泛种植,千百年来,也成为菏泽许多农民谋生计的主要来源。菏泽农民取其根皮,种植牡丹卖药材为生。牡丹根抽筋剥皮,俗称“丹皮”,是名贵中药材。其中菏泽的“曹丹”为上品。这种药用牡丹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油用牡丹。
开启牡丹产业化的步伐
自我市开发出牡丹籽油,并于2011年被国家卫生部认定为新资源食品以来,改变了我市群众种植牡丹以药用为主的历史。牡丹种植成为我市的特色,也开始了牡丹种植大发展的阶段,菏泽也由此开启牡丹产业化的步伐。培育牡丹产业,基地是基础,是关键。没有基地,产业化就是无源之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牡丹种植基地建设,不断加大扶持力度。2012年市财政列支600万元,2013年财政扶持资金 2000万元,2014年达到4000万元,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各增加1000万元用于牡丹产业发展补贴。特别是2014年,去年合理利用4000万扶持资金,着力鼓励种植大户实施“倍增计划”,引导工商资本进入牡丹产业领域,促进牡丹产业规模化发展。牡丹种植上,对新发展1000亩以上的牡丹种植基地,给予银行贷款三年全额贴息,或连续三年每亩800元补贴。并对新上的牡丹深加工项目银行贷款给予一次性贷款贴息,水电路沟等基础设施由县区配套,极大地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激活了牡丹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2014年,新增牡丹种植面积11万亩,其中,新发展成方连片1000亩以上牡丹种植基地22个;创建总面积1万亩以上“牡丹种植专业乡镇”1个,1000亩以上 “牡丹种植专业村”24个,其中,牡丹区“牡丹种植专业村”达到12个。
打造中国牡丹种植第一镇
牡丹区黄堽镇位于菏泽市城区正北8公里处,辖区版图面积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万人,行政村47个,自然村95个,耕地面积8.4万亩,是全国也是世界牡丹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是中国牡丹之都的牡丹产业核心区。
黄堽镇属于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农业大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一马平川,土壤肥沃,适宜牡丹、苗木、瓜果、蔬菜等多种植物生长,为牡丹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境内有七里河、安兴河、洙赵新河、徐河4条河流横穿东西,为发展牡丹产业提供了水利资源条件。中有三纵三横6条主干道贯通,形成了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
近年来,黄堽镇抓住国家、省、市、区高度重视牡丹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瞄准市场需求,转变发展观念,制定了以牡丹产业为核心,以特色种植、乡村旅游为两翼,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规划。为扩大牡丹种植面积,推动牡丹产业发展,黄堽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良好的牡丹资源优势,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布局,着力保障牡丹产业稳步发展,一是每年针对发展牡丹产业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进行专题部署。二是明确专人抓牡丹产业工作,设立了黄堽镇牡丹产业化办公室,并充实工作队伍。三是本着切实可行、超前规划的原则,编制可操作性较强的牡丹业发展规划。在临商路、国花大道、纬一路沿线聚集了冠宇牡丹园、山东盛华牡丹园、银商富贵牡丹园、天草药业牡丹园、贵州神奇牡丹园等10余个绿色、环保、生态、高效的牡丹种植项目。2014年,新增1000亩以上牡丹种植专业村5个,面积1万亩,全镇种植牡丹面积近3万亩,成为菏泽市唯一“牡丹种植专业镇”。
黄堽镇党委书记李荷玲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充分发挥牡丹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牡丹产业的大集群,创新发展模式,开发牡丹新品种,提升牡丹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推进牡丹籽油、牡丹精油、牡丹茶等产品的研发和种植技术。逐步建立起牡丹产业综合生产经营体系,早日实现牡丹大镇、重镇、强镇、名镇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