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5月0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4]
“兵样子”,是这样打磨出来的
□牡丹晚报记者 赵德高
走进武警成武县中队衣物晾晒区,你会看到,晾晒的每件衣服上都有个蓝色的数字牌。每人一个编号,衣物与编号对应,防止拿错。
官兵打扫卫生除使用正常的工具外,还要用干拖把拖第二遍,用旧毛巾擦地面死角,用毛刷清扫门窗角落的灰尘,用鸡毛掸子清除墙壁浮尘。
标准,往往就在琐碎、重复、枯燥的寂寞中产生。新战士从进中队的那天起,就开始一点一滴地雕刻着有里有面的 “兵样子”。
精细标准早已融入官兵的日常生活中
昨日,武警成武县中队副中队长牟宝祥给牡丹晚报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武警山东总队号召各基层中队向成武县中队学习后,不少官兵感觉“累”,原因是成武县中队的 “规矩”太多、要求太“苛刻”。不少兄弟单位的战友开玩笑似的埋怨说:“都是你们把标准定这么高,跟你们学迟早要累死!”
“觉得累,因为只看到了成武县中队的表象,学到了皮毛。”牟宝祥当时就告诉他们,“如果真正学到我们中队的精神和内涵,把一些细节坚持下去,就会感觉轻松、自然,感觉当兵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养成是建队治家的本钱,我们日日抓、天天做,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升华为文化自觉。”中队指导员张志南说,他们制定的《精细化管理细则》,把日常管理细化为7大类65项,对诸如餐具摆放的位置、窗帘叠放的高度、卫生工具放置的顺序等细节都明确了标准和要求。“什么时间干哪些工作,每一项工作怎么干,需要达到什么标准,照着流程图执行就是了。”他说。
战士陈小龙去支队参加勤训轮换,打扫营区卫生时负责擦玻璃,在一块玻璃上竟然擦了40多分钟。“就是想把一些事干好,不然心里很不舒服。”他说,这是因为在中队时把精细要求当成了习惯,这让支队直属大队大队长一眼就认出他是来自成武中队的。
新兵一到中队就会被带去参观工具房,牢记房内写的“物归其位,人人有责”8个大字,因为这里127件“跨世纪”的劳动工具摆放整齐,一件不少。传承了近30年的工具箱,里面贴有一张工具明细表,从工具名称到数量记录得一清二楚。
履行职责不到位,干部战士一样挨批
蹲点干部被中队点名批评,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在武警成武县中队发生。
去年,支队宣传股股长吴祥到中队蹲点帮建。一天深夜,支队领导催交一份会议材料,他匆忙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直接插上U盘,将材料上传到局域网盘。没想到,第二天,中队一周一次例行保密检查,监测到办公电脑上感染了病毒,清查时发现是吴祥的U盘惹的祸。
在讲评会上,时任排长牟宝祥“点名”批评:“吴祥同志昨晚上网违反部队保密规定。错误有两点,一是使用涉密U盘上局域网,二是没查看U盘是否有毒……”牟宝祥的话还没说完,台下官兵就议论纷纷,坐在台上的吴祥更是羞愧不已。
会后,时任指导员范承刚与吴祥沟通:“中队事事按规矩办,人人都得守法规,每个人都不能例外。这看似无意间的小错误,也没造成啥损失,实则是影响保密安全的大事。”一席话让吴祥豁然开朗。交班会上,他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在中队工作了12年的前任中队长孔海峰,回首了当新兵时的一件事。一次平整完训练场,他将铁锹整整齐齐地放到工具库,班长李健三次问他:“你把工具放到位了吗?”他均答:“是!”班长没再说话,径直走上前,将铁锹抱到室外,用扫帚略一清理,许多沙粒纷纷扬扬地掉下来。
“虽然班长没批评我,但我真切地感觉到,那次,他将我思想上的沙粒打扫干净了!”从那以后,孔海峰做任何事都会先想想那把铁锹上的沙子。
“小隐患”理出来“大规矩”
张志南介绍,无论何时进厨房、给养库食材都按规定的分量留存,切割生菜和熟食的刀具要严格分开、标识分明,食材清洗多少遍、浸泡多长时间都有严格规定。这样近乎苛刻的自觉规范,缘于每名新任炊事员岗前的特殊一课。
2012年6月,按照上级命令,中队组织野战后勤保障训练。正好赶在做饭的点,好客的老乡将新采摘的蘑菇和野菜,送到挖灶埋锅的炊事班。炊事员心想,老乡送过来的东西一定经过千挑万选,没啥不放心的,没报告中队长王金光,也没留存原料,简单清洗后就下了锅。野炊科目进行得很顺利,战士们也吃得很香,可饭后,几名战士闹起了肚子。找不着原因,心急如焚的王金光赶紧把生病战士送到医院,一检查是吃了带菌的蘑菇导致腹泻。
虽有惊无险,可中队党支部“一班人”却带头做起检讨。带菌的蘑菇是怎么“混”进食材的?客观看,是老乡送的食材没仔细挑选,实际却是炊事员因为野炊放松了标准,没按照制度处理。
吃一堑,长一智,他们按照后勤保障有关规定,查出了15项不符规定的做法,梳理出《炊事人员10条注意细则》,让每名后勤人员熟记于心,还要求将这次教训作为后勤班的“传家宝”,新老炊事员交接时,代代相传。
落实精细标准,在平凡岗位建功立业
武警成武县中队营区内的文化长廊内,“绳子断在细处,事故出在松处”、“事故不难防,重在守规章”等警示语格外醒目。
中队官兵也正是落实狠抓细处、遵守规章的要求,在工作岗位上避免了多次失误。
2010年6月30日14时,看守所大门缓缓打开,一辆白色小卡车从里面开了出来。
“停车!”一班长邹良举手示意小卡车,战士甄大乐、黄登按照惯例对车辆进行检查。
这几天,看守所里搞建设,外来施工队的车辆每天要往所里运送建筑材料,每次进出看守所,三人应急小组都要出动,负责外围警戒和车辆检查。
查验车辆时,邹良发现驾驶员眼神里透着一丝慌张,于是对驾驶室、建筑材料反复检查,均没发现问题。司机跳下车,笑眯眯地搭讪:“武警同志,我们赶时间,还要再拉一趟,你们就别那么认真了……”说着递来一包红色的中华烟。
“我们正在履行职责,请配合一下!”邹良当场拒绝。
出人意料的是,邹良突然趴在地上仔细查看车底。这一趴不要紧,他发现,就在油箱旁边的缝隙里,一个蓝色塑料袋很惹眼。
“这是什么东西?”邹良打开塑料袋,发现里面竟有一封信。
经查,一名嫌犯想通过外来的施工人员给家人通风报信,准备翻供,在所里费劲心机躲过层层关卡,没想到最后还是被武警战士给识破了。
走进武警成武县中队衣物晾晒区,你会看到,晾晒的每件衣服上都有个蓝色的数字牌。每人一个编号,衣物与编号对应,防止拿错。
官兵打扫卫生除使用正常的工具外,还要用干拖把拖第二遍,用旧毛巾擦地面死角,用毛刷清扫门窗角落的灰尘,用鸡毛掸子清除墙壁浮尘。
标准,往往就在琐碎、重复、枯燥的寂寞中产生。新战士从进中队的那天起,就开始一点一滴地雕刻着有里有面的 “兵样子”。
精细标准早已融入官兵的日常生活中
昨日,武警成武县中队副中队长牟宝祥给牡丹晚报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武警山东总队号召各基层中队向成武县中队学习后,不少官兵感觉“累”,原因是成武县中队的 “规矩”太多、要求太“苛刻”。不少兄弟单位的战友开玩笑似的埋怨说:“都是你们把标准定这么高,跟你们学迟早要累死!”
“觉得累,因为只看到了成武县中队的表象,学到了皮毛。”牟宝祥当时就告诉他们,“如果真正学到我们中队的精神和内涵,把一些细节坚持下去,就会感觉轻松、自然,感觉当兵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养成是建队治家的本钱,我们日日抓、天天做,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升华为文化自觉。”中队指导员张志南说,他们制定的《精细化管理细则》,把日常管理细化为7大类65项,对诸如餐具摆放的位置、窗帘叠放的高度、卫生工具放置的顺序等细节都明确了标准和要求。“什么时间干哪些工作,每一项工作怎么干,需要达到什么标准,照着流程图执行就是了。”他说。
战士陈小龙去支队参加勤训轮换,打扫营区卫生时负责擦玻璃,在一块玻璃上竟然擦了40多分钟。“就是想把一些事干好,不然心里很不舒服。”他说,这是因为在中队时把精细要求当成了习惯,这让支队直属大队大队长一眼就认出他是来自成武中队的。
新兵一到中队就会被带去参观工具房,牢记房内写的“物归其位,人人有责”8个大字,因为这里127件“跨世纪”的劳动工具摆放整齐,一件不少。传承了近30年的工具箱,里面贴有一张工具明细表,从工具名称到数量记录得一清二楚。
履行职责不到位,干部战士一样挨批
蹲点干部被中队点名批评,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在武警成武县中队发生。
去年,支队宣传股股长吴祥到中队蹲点帮建。一天深夜,支队领导催交一份会议材料,他匆忙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直接插上U盘,将材料上传到局域网盘。没想到,第二天,中队一周一次例行保密检查,监测到办公电脑上感染了病毒,清查时发现是吴祥的U盘惹的祸。
在讲评会上,时任排长牟宝祥“点名”批评:“吴祥同志昨晚上网违反部队保密规定。错误有两点,一是使用涉密U盘上局域网,二是没查看U盘是否有毒……”牟宝祥的话还没说完,台下官兵就议论纷纷,坐在台上的吴祥更是羞愧不已。
会后,时任指导员范承刚与吴祥沟通:“中队事事按规矩办,人人都得守法规,每个人都不能例外。这看似无意间的小错误,也没造成啥损失,实则是影响保密安全的大事。”一席话让吴祥豁然开朗。交班会上,他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在中队工作了12年的前任中队长孔海峰,回首了当新兵时的一件事。一次平整完训练场,他将铁锹整整齐齐地放到工具库,班长李健三次问他:“你把工具放到位了吗?”他均答:“是!”班长没再说话,径直走上前,将铁锹抱到室外,用扫帚略一清理,许多沙粒纷纷扬扬地掉下来。
“虽然班长没批评我,但我真切地感觉到,那次,他将我思想上的沙粒打扫干净了!”从那以后,孔海峰做任何事都会先想想那把铁锹上的沙子。
“小隐患”理出来“大规矩”
张志南介绍,无论何时进厨房、给养库食材都按规定的分量留存,切割生菜和熟食的刀具要严格分开、标识分明,食材清洗多少遍、浸泡多长时间都有严格规定。这样近乎苛刻的自觉规范,缘于每名新任炊事员岗前的特殊一课。
2012年6月,按照上级命令,中队组织野战后勤保障训练。正好赶在做饭的点,好客的老乡将新采摘的蘑菇和野菜,送到挖灶埋锅的炊事班。炊事员心想,老乡送过来的东西一定经过千挑万选,没啥不放心的,没报告中队长王金光,也没留存原料,简单清洗后就下了锅。野炊科目进行得很顺利,战士们也吃得很香,可饭后,几名战士闹起了肚子。找不着原因,心急如焚的王金光赶紧把生病战士送到医院,一检查是吃了带菌的蘑菇导致腹泻。
虽有惊无险,可中队党支部“一班人”却带头做起检讨。带菌的蘑菇是怎么“混”进食材的?客观看,是老乡送的食材没仔细挑选,实际却是炊事员因为野炊放松了标准,没按照制度处理。
吃一堑,长一智,他们按照后勤保障有关规定,查出了15项不符规定的做法,梳理出《炊事人员10条注意细则》,让每名后勤人员熟记于心,还要求将这次教训作为后勤班的“传家宝”,新老炊事员交接时,代代相传。
落实精细标准,在平凡岗位建功立业
武警成武县中队营区内的文化长廊内,“绳子断在细处,事故出在松处”、“事故不难防,重在守规章”等警示语格外醒目。
中队官兵也正是落实狠抓细处、遵守规章的要求,在工作岗位上避免了多次失误。
2010年6月30日14时,看守所大门缓缓打开,一辆白色小卡车从里面开了出来。
“停车!”一班长邹良举手示意小卡车,战士甄大乐、黄登按照惯例对车辆进行检查。
这几天,看守所里搞建设,外来施工队的车辆每天要往所里运送建筑材料,每次进出看守所,三人应急小组都要出动,负责外围警戒和车辆检查。
查验车辆时,邹良发现驾驶员眼神里透着一丝慌张,于是对驾驶室、建筑材料反复检查,均没发现问题。司机跳下车,笑眯眯地搭讪:“武警同志,我们赶时间,还要再拉一趟,你们就别那么认真了……”说着递来一包红色的中华烟。
“我们正在履行职责,请配合一下!”邹良当场拒绝。
出人意料的是,邹良突然趴在地上仔细查看车底。这一趴不要紧,他发现,就在油箱旁边的缝隙里,一个蓝色塑料袋很惹眼。
“这是什么东西?”邹良打开塑料袋,发现里面竟有一封信。
经查,一名嫌犯想通过外来的施工人员给家人通风报信,准备翻供,在所里费劲心机躲过层层关卡,没想到最后还是被武警战士给识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