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5月0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4]

根据地

5、不能背叛的根据地
   2008年,台湾知兵堂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突击丛书》。这套丛书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分别编著成册,比较客观、详尽地记叙了双方在三大战役中的兵力装备、战略部署、将领指挥之得失、战况过程、战斗结局。
   该丛书淮海战役一册定名为《徐蚌会战》,书后的两篇附录颇耐人寻味。“附录一”,用列表的形式,对国共双方在三大战役中投入的兵力、武器、伤亡人数做了对比。从列表上可以看出,“国民党军队”的兵力、武器都远远优于解放军,但解放军一栏却多了“人民支前”一栏:支前民工886万人,担架36.3万副,大小板车101万辆,牲畜206.7万头,粮食8.5476亿斤。
   “附录二”题为“徐蚌会战检讨”。“国民党军队”总结出“决心不定,贻误战机”;“单线部署,缺乏纵深”、“将不能自专”、“将领不和”等七大失败原因,但唯独没有检讨“国民党军队”缺少人民的支持。一支失去民心的军队,注定必败!
   该书的编著者在“附录”中虽然客观地列举了支援解放军的民兵、担架和粮食的数量,但却没有揭示出,在这些数字的后面,有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他的名字叫“根据地”!
   从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开始,革命的火种便以星火燎原之势,唤醒了被压迫在三座大山之下的穷苦百姓。
   根据地的定义是什么?
   有了革命的武装、革命的政权、革命的群众组织、革命的政党——共产党 (而且前面的三种组织都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这四种组织在一定地区能够公开合法地存在,各自执行自己的职权 (如政权执行自己的法令、纪律、各种制度),这样的地区,就叫做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与南昌起义的朱德所部会师,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共产党人于 1937年至1945年间,先后建立了陕甘宁、晋察冀、豫西、东北、华南、湘鄂、冀鲁豫等十几个抗日根据地。
   这一块块由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用血肉组成的抗日根据地,坚持打击日伪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功立业!正是这一块块零散而坚实的根据地,养育了共产党人和人民子弟兵,这一块块血染的根据地,成为共和国的奠基石。没有它们,共产党人或许将变成黄巢和李自成一样的流寇。毛泽东在革命的早期就批评过 “流寇主义”,毫无疑问,建立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哲学思想、民本思想。因为革命根据地不仅是占土地、占山头,而是拥有民心!
   共产党人在革命征途上,一次次被逼入绝境,却又一次次浴火重生。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巨人叫安泰,他是大地女神盖亚的儿子,力大无穷,只要他保持和大地母亲的接触,就可以不断地获得力量,不可战胜。
   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因根据地而生,因根据地而成长壮大,因根据地而夺取了革命最后的胜利,锻造出人民的共和国。
   我们可以忘却许多事情,但是关于革命根据地的记忆却决不能遗失。
   根据地,不只是一个历史名词!也不是一个政治概念!
   根据地是血脉:一位冀鲁豫战士身经百战,活了下来。他后来有了一个孙女,老人为了纪念当年的历史,将女娃取名为陈鲁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