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5月0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21]

收了红包,丢了“官帽”

警惕多少“小恶”酿成“大腐”!
近日,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祥云因收受2万元“红包”被免职。江西省纪委要求全省各级干部、公职人员引以为戒。据介绍,自2013年9月开展“红包”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来,江西全省已查处违规收送“红包”问题112个,处理149人,先后免职33人。
   近年来,全国各地频频曝出腐败官员落马后的红包问题。2万元的红包,和这些落马高官的巨额贪腐相比,看似并不严重。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专家指出,令人关注的不只是红包的分量有多重,而是背后官员党纪国法的意识淡薄,权力观的任性和肆意。重典正风气,必须拦截并斩断 “恶小”之芽,才能防范酿成“大腐”。
  “小红包”频频引爆官场“炸药包”
   红包是我国社会人情往来中常见的现象,但在官场上却异化成为干部腐败堕落的 “炸药包”。
   经查,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陈祥云2014年春节期间收受某私营企业主“红包”2万元。2014年10月,陈祥云得知有关人员被查后,将收受的2万元现金上交到省廉政账户。经江西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按照组织程序,免去陈祥云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职务。
   类似通报在全国各地屡有披露。据广东省纪委通报,今年一季度该省查处收受红包礼金的厅级领导干部16人,个别案件七八名厅级领导同时涉案。
   河南省纪委4月30日通报,去年3月潢川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董国庆借操办女儿婚事之机,违规收受亲属以外人员红包礼金11400元;2012年至2014年春节期间,违规收受红包礼金5000元。
   “不少领导干部低估了红包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最后倒在小小的红包上。”江西省犯罪学会副秘书长颜三忠说,很多人认为红包是礼尚往来的正常行为。事实上,这种“温情公关”更容易让收受者松懈麻痹,最后在“温水煮青蛙”中成为腐败分子。
  “红包文化”孳生“腐败暗疮”
   近年来,无论是 “落网的苍蝇”,还是“入笼的老虎”,其背后总能看到红包的影子。梳理一些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官场收红包主要有三大做法:
   ——以人情往来为借口的“意思意思”。按照刑法规定,受贿金额超过5000元可构成定罪。一些官员因此认为,红包收的都是小钱,不会“犯事”。佛山市中院行政庭原庭长谢少清为了把握好分寸,专门设定红包金额底限:每次收受红包数额控制在5000元以内,超过数额的要退回一些。
   ——以逢年过节为幌子的感情投资。受“红包文化”的影响,一些地方的官场风气被恶化,甚至上行下效,腐败蔓延,窝串案频发。
   ——以提拔升迁等为目标的权钱交易。
   广东省纪委去年底通报一起竞相收送红包礼金典型案件,涉及韶关乐昌市班子成员27人、乡科级干部45人,红包礼金达450多万元。此案是在乐昌原市委书记李维员直接带动影响下发生。李曾暗示多名干部努力升官,红包则是买官“利器”。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