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5月09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3]
红场阅兵,扬我国威“军中第一刀”李本涛是咱“菏泽老乡”
□本报记者 陈 力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5月4日夜,莫斯科红场,参加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夜间彩排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官兵伴着军乐高唱苏联歌曲《喀秋莎》,正步踏过红场的青石路。
这两天,在菏泽朋友圈、社交媒体平台被同一条新闻刷屏:红场阅兵彩排,中国军人的正步。可很多菏泽市民不知道的是,受邀参加本次红场阅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大队长、被誉为“军中第一刀”“军旅第一嗓”的李本涛,是咱地地道道的菏泽老乡!
品学兼优,他成为曹县首批仪仗兵
5月9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5时),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此次“俄罗斯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参加人数将超过1.6万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带领的112名官兵,已于4月25日抵达莫斯科,迄今进行了5次排练,将于今日组成阅兵方队在红场上亮相。
5月8日,记者赶赴曹县,辗转联系到李本涛的二哥李本启。“李本涛从小就有一个军旅梦,穿上飒爽英姿的绿色军装!”李本启告诉牡丹晚报记者,他们的老家在曹县普连集镇鲁村店村,1972年出生的李本涛喜欢学习,小学、初中到高中,成绩在班里都是前几名。上到高二时,李本涛的身高已经长到1米88。当时曹县第一次征集仪仗兵,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李本涛前去报名。当时选拔的条件非常苛刻,除了身高、体重方面的特殊要求外,还要求五官端正、目光有神等,苛刻条件甚至超过飞行员、潜水员。
“最终,李本涛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新兵名单。”李本启说,原来仪仗兵的选拔,多是从全军训练好的新兵中挑选,改为从各地征选后,选拔条件更加严格。当时李本涛还在读高二,成绩很好,父母和兄长们对他参军的做法非常支持,入选仪仗兵后全家更是感到高兴。
孝敬父母,12年前接双亲北京居住
1989年3月,李本涛从菏泽曹县入伍,先到仪仗队当新兵,并很快成为优秀班长。期间,他继续勤奋学习,199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毕业以后,李本涛回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先后担任了分队长、副中队长、中队长,然后去上级机关担任参谋被重点培养。李本涛良好的形象、潇洒的仪仗动作,让他很快接过了仪仗指挥刀,成为仪仗队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执行队长。
李本启说,他们兄弟三人,李本涛排行老三,也是个子最高的一个。他和大哥身高都是1米74左右,只有他长到了1米88,他母亲的身高1米68,父母身高1米73。“三弟非常孝顺,在外当兵期间,非常挂念家中父母,后来有了条件就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居住。”李本启告诉记者,现在曹县普连集镇鲁村店村的老院已经无人居住,他和大哥在曹县县城工作,由于李本涛工作太忙很少回菏泽,他和大哥逢节日和父母生日,便去北京探望。
李本启说,平时有事需与李本涛联系,电话却经常打不通,原因是李本涛工作太忙。后来再有事需联系,李本启便改发短信。对于此次莫斯科红场阅兵,李本启前几天打了一次电话,仍然未接通。“9号阅兵,返回北京要到十几号了。”李本启告诉记者。
“人刀合一”,每天上百次练习“刀入鞘”
李本涛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国旗、会旗升旗手。他先后4次在鸟巢升起中国国旗,第一次把奥林匹克会旗和残奥会会旗在中华大地升起,次次乐终旗止;曾亲身经历了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先后600多次担负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迎送外国总统、国家元首、军队高级将领的仪仗司礼任务。
自从担任队长职务、接触到仪仗指挥刀后,李本涛就通过艰苦的训练达到了武侠小说中“人刀合一”的境界。他每天给自己定了指标,将“拔刀、立刀、持刀、撇刀、刀入鞘”这个系列动作,做上百次以上。其中 “刀入鞘”的环节,由于仪仗要求动作潇洒漂亮,眼睛还必须盯着前方不能看刀,一开始的时候,他经常把刀刺到自己手上。而现在,他已经成了绝顶的“武林高手”。
2002年7月份,李本涛主演了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中国仪仗兵》。在《中国仪仗兵》中,他扮演的角色范长城,主要是演自己,潇洒的形象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好感。但在生活中,这位“大明星”指挥官却是毫无架子,平易近人,经常笑呵呵地给队友们服务,端茶倒水,大家气氛十分融洽。
惊艳亮相莫斯科红场
对于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细心的观众发现,中国方阵在队形编排、步态步速上与俄罗斯受阅方阵和其他受邀外国方阵皆有不同。
李本涛表示,正式参加受阅的102名官兵中,3名旗组成员护卫五星红旗,3名指挥分队长成一列行进。其余96名官兵编成8乘12的“长条”队列,陆海空各成4列,以适应红场的狭长行进路线。中国仪仗队的步伐每分钟116步,每步75公分,这和俄罗斯军人高抬膝、大跨步、每步80公分的大正步有所不同,却显得更为紧凑齐整,富有韵律。
5月7日的日间彩排是他们参加的第六次彩排。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一直记得靶场的第一次彩排合练,当中国军人用俄语唱起《喀秋莎》,以铿锵演绎柔情,52个俄罗斯阅兵方队齐声喝彩,有人边听边掉泪,有人加入合唱。那是对战火中为国献身先辈的深沉追念,更是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的深情大爱。那一刻,李本涛热血沸腾,眼眶湿润。 那一刻,俄罗斯观众沸腾了。欢呼,喝彩,随着节奏拍手,伴着旋律哼唱。不少人举着手机拍摄,有人追随他们直至彩排结束。聚光灯下,五星红旗指引的中国军人是耀眼的明星!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5月4日夜,莫斯科红场,参加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夜间彩排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官兵伴着军乐高唱苏联歌曲《喀秋莎》,正步踏过红场的青石路。
这两天,在菏泽朋友圈、社交媒体平台被同一条新闻刷屏:红场阅兵彩排,中国军人的正步。可很多菏泽市民不知道的是,受邀参加本次红场阅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大队长、被誉为“军中第一刀”“军旅第一嗓”的李本涛,是咱地地道道的菏泽老乡!
品学兼优,他成为曹县首批仪仗兵
5月9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5时),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此次“俄罗斯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参加人数将超过1.6万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带领的112名官兵,已于4月25日抵达莫斯科,迄今进行了5次排练,将于今日组成阅兵方队在红场上亮相。
5月8日,记者赶赴曹县,辗转联系到李本涛的二哥李本启。“李本涛从小就有一个军旅梦,穿上飒爽英姿的绿色军装!”李本启告诉牡丹晚报记者,他们的老家在曹县普连集镇鲁村店村,1972年出生的李本涛喜欢学习,小学、初中到高中,成绩在班里都是前几名。上到高二时,李本涛的身高已经长到1米88。当时曹县第一次征集仪仗兵,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李本涛前去报名。当时选拔的条件非常苛刻,除了身高、体重方面的特殊要求外,还要求五官端正、目光有神等,苛刻条件甚至超过飞行员、潜水员。
“最终,李本涛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新兵名单。”李本启说,原来仪仗兵的选拔,多是从全军训练好的新兵中挑选,改为从各地征选后,选拔条件更加严格。当时李本涛还在读高二,成绩很好,父母和兄长们对他参军的做法非常支持,入选仪仗兵后全家更是感到高兴。
孝敬父母,12年前接双亲北京居住
1989年3月,李本涛从菏泽曹县入伍,先到仪仗队当新兵,并很快成为优秀班长。期间,他继续勤奋学习,199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毕业以后,李本涛回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先后担任了分队长、副中队长、中队长,然后去上级机关担任参谋被重点培养。李本涛良好的形象、潇洒的仪仗动作,让他很快接过了仪仗指挥刀,成为仪仗队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执行队长。
李本启说,他们兄弟三人,李本涛排行老三,也是个子最高的一个。他和大哥身高都是1米74左右,只有他长到了1米88,他母亲的身高1米68,父母身高1米73。“三弟非常孝顺,在外当兵期间,非常挂念家中父母,后来有了条件就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居住。”李本启告诉记者,现在曹县普连集镇鲁村店村的老院已经无人居住,他和大哥在曹县县城工作,由于李本涛工作太忙很少回菏泽,他和大哥逢节日和父母生日,便去北京探望。
李本启说,平时有事需与李本涛联系,电话却经常打不通,原因是李本涛工作太忙。后来再有事需联系,李本启便改发短信。对于此次莫斯科红场阅兵,李本启前几天打了一次电话,仍然未接通。“9号阅兵,返回北京要到十几号了。”李本启告诉记者。
“人刀合一”,每天上百次练习“刀入鞘”
李本涛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国旗、会旗升旗手。他先后4次在鸟巢升起中国国旗,第一次把奥林匹克会旗和残奥会会旗在中华大地升起,次次乐终旗止;曾亲身经历了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先后600多次担负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迎送外国总统、国家元首、军队高级将领的仪仗司礼任务。
自从担任队长职务、接触到仪仗指挥刀后,李本涛就通过艰苦的训练达到了武侠小说中“人刀合一”的境界。他每天给自己定了指标,将“拔刀、立刀、持刀、撇刀、刀入鞘”这个系列动作,做上百次以上。其中 “刀入鞘”的环节,由于仪仗要求动作潇洒漂亮,眼睛还必须盯着前方不能看刀,一开始的时候,他经常把刀刺到自己手上。而现在,他已经成了绝顶的“武林高手”。
2002年7月份,李本涛主演了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中国仪仗兵》。在《中国仪仗兵》中,他扮演的角色范长城,主要是演自己,潇洒的形象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好感。但在生活中,这位“大明星”指挥官却是毫无架子,平易近人,经常笑呵呵地给队友们服务,端茶倒水,大家气氛十分融洽。
惊艳亮相莫斯科红场
对于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细心的观众发现,中国方阵在队形编排、步态步速上与俄罗斯受阅方阵和其他受邀外国方阵皆有不同。
李本涛表示,正式参加受阅的102名官兵中,3名旗组成员护卫五星红旗,3名指挥分队长成一列行进。其余96名官兵编成8乘12的“长条”队列,陆海空各成4列,以适应红场的狭长行进路线。中国仪仗队的步伐每分钟116步,每步75公分,这和俄罗斯军人高抬膝、大跨步、每步80公分的大正步有所不同,却显得更为紧凑齐整,富有韵律。
5月7日的日间彩排是他们参加的第六次彩排。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一直记得靶场的第一次彩排合练,当中国军人用俄语唱起《喀秋莎》,以铿锵演绎柔情,52个俄罗斯阅兵方队齐声喝彩,有人边听边掉泪,有人加入合唱。那是对战火中为国献身先辈的深沉追念,更是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的深情大爱。那一刻,李本涛热血沸腾,眼眶湿润。 那一刻,俄罗斯观众沸腾了。欢呼,喝彩,随着节奏拍手,伴着旋律哼唱。不少人举着手机拍摄,有人追随他们直至彩排结束。聚光灯下,五星红旗指引的中国军人是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