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5月2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20]
《中国制造2025》出台,明确制造强国路线图

“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

新华社消息 《中国制造2025》19日正式公布,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是第一阶段目标。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工信部部长苗圩说。
   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促使高端制造回流。与此同时,中低收入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以更低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认为,衡量制造业强国的标准包括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和持续的发展能力,而这些的核心是创新。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的份额,但创新力不足,仍处在“大而不强”的位置。对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等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并明确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
   “其中,智能制造将是主攻方向。”苗圩说,工信部正参与国家组织的关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预计花三年时间,选择重点领域,选择一些地区、行业做试点和示范探索,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此外,我国还将从体制机制改革、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等多个方面,保障和支撑制造业发展。
  六个关键词看懂《中国制造2025》核心意图
  制造强国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 《中国制造2025》的全部内涵,工信部部长苗圩的答案是 “由大变强”。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质量水平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然“大而不强”。
   “我们提出‘三步走’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也是我国首次系统提出制造强国纲领性规划。”苗圩说。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认为,当前发达国家纷纷选择重振制造业,不仅因为制造业解决就业,体量巨大,一个更深的含义是提振国家整体创新力。
   如何实现制造强国?苗圩认为,首先要加大两化融合步伐,用信息化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让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同时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创造
   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说。
   中国创造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技术创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产品、新设备的出现。
   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18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
   资料显示,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
  智能制造
   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
   在苗圩看来,要做到智能制造,不仅要采用新型制造技术和装备,还要将迅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渗透到工厂,在制造业领域构建信息物理系统,从而彻底改变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人际关系,带来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群体性技术革命,核心就是智能制造。”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说。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智能制造会给制造业带来“两提升、三降低”:“两提升”指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指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绿色制造
   毛伟明认为,提出把绿色制造作为主要方向之一,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制造业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能源消耗42.6亿吨标准煤,约70%是工业消耗;万美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69立方米,远高于日本的88立方米、韩国的55立方米。
   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也需要建立一个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介绍说,工信部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包括建设绿色工厂、实施绿色制造、加大循环利用、倡导绿色消费等各个方面,并建立严格的标准和评价机制,企业如不符合绿色制造,还将上“黑名单”。
  中国质量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角度反映出国家整体实力,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中国质量协会会长贾福兴说,质量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主题,也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主题,社会各方力量都应该参与提升质量工作。
  中国品牌
   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目前,中国已是位居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但还只是一个贴牌大国,不是品牌大国。中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
   贴牌和品牌的差别直接体现在利润上。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价格约10美元,在中国离岸价格仅2美元,去掉成本,贴牌生产毛利只剩区区0.35美元。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辛辛苦苦“为人做嫁衣”。
   “中国制造”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名牌。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跃上国际舞台。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有29个内地品牌上榜。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贴牌大国迈向品牌大国,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成为国际市场上耀眼的“中国名片”。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