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7月0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5]

苗楼惨案,侵华日军的又一残酷暴行

□牡丹晚报记者 仝志华 冯 锴
   昨日,牡丹晚报记者走进“苗楼惨案”的发生地——定陶县冉堌镇苗楼村。
   抗战时期,苗楼村是一个拥有近200户人家、近800人的村庄。这个村庄寨墙高立,另有壕沟围村,村里还成立了“红枪会”护村,并联合周边村庄反抗日军侵略。日军疯狂报复,制造了300余人遇害的“苗楼惨案”。
   去年年底,在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省档案局公布的一组日军在山东所酿惨案中,“苗楼惨案”位列其中。不少村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形。
  抗战时期,村子被武装成“堡垒”
   “以前,这里是5米宽的海壕子,紧挨的是4米多高的寨墙,俺这个村就像堡垒……”昨日,在定陶县冉堌镇苗楼村,81岁的苗继云老人指着一片低洼的空地向牡丹晚报记者介绍。
   据苗继云介绍,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抵抗土匪的侵扰,村子周围挖了壕沟、建了寨墙。那时,苗楼村因此被称为苗楼寨。日寇入侵后,日军设在曹县袁阁村据点里的日伪军经常到苗楼村拉夫抢粮,被群众恨之入骨。为了村子的安全,村民又挖深、加宽壕沟,壕沟的深度达到3米多,宽度达到5米,挖出的土又垫在原来的寨墙上,使寨墙达到4米多高。寨墙只留了东西两个寨门,并在寨墙四角各修了一个炮台,村子中间也安放了两个炮台,每个炮台上都有一门土炮。
   和平年代,寨墙、壕沟失去了作用。随着村里人口的增加,村庄不断外扩,寨墙被推倒、壕沟被填平,大部分成了宅基地,再也看不到当年的样子了。
  屡次打击日军,“红枪会”让村民士气大振
   鲁西南大地习武之风盛行,苗楼村也不例外,村里老少都能练上一招半式。
   为保卫村子安全,当年,村民自发成立了200多人的护村队。护村队仅有土枪30多支,主要武器是红缨枪,被村民称为“红枪会”或“杆子会”。在苗楼村的带动下,周边的几个村子也都成立了“红枪会”。几个村子相互约定,一村有难、多村支援,共同抵抗敌人的侵扰。同时,几个村子的“红枪会”有时也联合,主动出击。
   “我记得红枪会至少有两次攻打二鬼子 (日伪军)的据点,还缴获了不少东西,很给村里人提气!”86岁的张广忍老人激动地回忆道,1940年10月的一天,曹县袁阁村据点的日伪军又外出抢粮,“红枪会”会员十分气愤,决定反击。100多名会员前往袁阁村,对那里的敌人据点进行偷袭,缴获了4匹战马、十几支长枪、两把短枪。
   同年的10月26日,曹县古营集据点的100多名日伪军侵扰冉堌镇。傍晚,“红枪会”会员在敌人返回据点的必经之路设伏,打伤两名敌人,缴获两支长枪,100多名日伪军狼狈逃跑。
  残忍报复,敌人制造“苗楼惨案”
   “我们都反对他们,鬼子能不恼吗?然后,他们就打我们……”苗继云叹气说。对村民的反抗,敌人恼羞成怒,便进行疯狂的报复,制造了“苗楼惨案”。
   惨案发生那年,苗继云只有五六岁,但还能记起当时的情形。在苗楼村“红枪会”截击曹县古营集据点日伪军的第二天,古营集据点和袁阁村据点的1000多名敌人联合进攻苗楼村。得到消息后,苗楼村周边几个村的“红枪会”近千名会员也赶来支援。借助寨墙和炮台,“红枪会”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坚守了六七个小时后,苗楼村西侧的寨墙被敌人的炮火轰塌,西寨门失守。
   守村的村民只能从东门撤退。然而,村民刚出东门,埋伏在村东的敌人突然架起两挺机枪朝人群疯狂扫射,当场就有300多人被打中,倒在血泊中。更令人发指的是,敌人随后又对这些死伤的300多人用刺刀逐一补刺,全部杀死,后来又在村里烧杀抢掠。“那真是血流成河呀……”苗继云悲愤地说,等敌人走后,村民为死去的人收尸,都是用牛往外拉。
   据统计,这次敌人共烧毁房屋三百多间,毁坏农具三十多套,抢走牛、马等大牲畜二百多头,猪一百多头,羊五百多只。
  不屈服,村民遭日军剖腹
   “俺公公就是那时候死的,被日本鬼子给‘剥’了!”说起这事,92岁的村民邓福荣就无比愤怒。
   邓福荣嫁到苗楼村已是“苗楼惨案”发生的第二年,但由于公公苗继怀死得太惨,家人及村民都向她讲述过。当时,西寨门失守后,苗继怀没能跑出去。敌人在村里抢东西时,愤怒的苗继怀抓起一把农具与敌人搏斗,被抓了起来,绑在东寨门外的一棵大树上。苗继怀大骂敌人,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将他的肚子挑开。虽未亲眼所见,邓福荣依然对日军充满了仇恨,后来一直帮八路军做事。
   张广忍的二大爷也是在惨案中被杀的。当时,张广忍的二大爷也是没来得及撤出,被敌人抓获。随后,敌人绑住他的双手,骑马用绳子拖着走。他跟着跑了几步后摔倒在地,被活活拖死。
   敌人的残忍报复并没有吓倒村民,反而激起了对日军的更大仇恨。村民之后继续配合八路军、游击队作战,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