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7月24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B8]

根据地

10、黄河窝里的兵工厂
   冀鲁豫抗日武装取得武器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向敌人夺取,二是自己生产。因为冀鲁豫占领的地区是交通阻塞、经济落后的农村,工业科学技术落后,很精致的重武器生产不了,但手榴弹这类结构简单的武器可以自己生产。
   1933年12月,共产党就在肥城县东南的葛家台,设立了修械所。张俊法、蔡洪雨、梁玉成是当时的领导。那时收了国民党退却时失散在民间的很多陈旧的手榴弹,外形像个样,但因为受潮之后引信及炸药变质,不爆炸了。正好济南新成兵工厂的工人同志会做起爆药(即雄黄加氯酸钾),就请他来修理这一批哑火炸弹……不到一个月他修理了几百颗,对部队作战很起作用。
   不久又吸收了几个旋制棒锤的农村木匠,人工旋制手榴弹柄,请了铸锅工人造弹壳,请农村造爆竹的工人造黑色炸药,半年就造出了新的手榴弹。这个工厂在葛家台一直坚持到1941年。以后搬到黄河以西,仍以简单的办法坚持生产步枪子弹和手榴弹。
   1941年1月8日,杨勇司令员亲自指挥在郓城潘溪渡打了一次巧妙的伏击,全歼了鬼子一个中队和伪军一个大队。这一仗打得很漂亮,在缴获的许多战利品中,特别叫大家高兴的是那门九二式步兵炮。在那时能得到这么一件重武器,是桩大喜事。鬼子损兵又丢炮,十分气恼,曾经集结部队到处找炮。
   缴获的这门九二式步兵炮,只有六七发炮弹,这几发炮弹打光,大炮便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冬天,二分区首长给了修械所和炸弹厂一项任务:试制九二式步兵炮的炮弹。当时,兵工厂一无机器,二无原料,三无图纸,只能修破枪、造些手榴弹。步兵炮的炮弹什么样许多人还没见过。但听说要造炮弹,情绪特别高,都说:“什么东西都是人造的,过去咱们造的手榴弹哑火,现在不是个个开花吗!”
   老工人却认为不是那么简单。有的说,炮弹和手榴弹完全是两码事,就算能造炮弹,打得出去打不出去是一回事,打出去炸不炸又是一回事。恰在这时,军分区曾思玉政委来了。他下达任务,修械所全力投入试制炮弹。炮弹壳用敌人的旧壳,弹头用破轧花机上的生铁回炉,信管里的雷汞从废炮弹信管里挖取。经过无数次试验,一点点摸索,突破了重重难关,最后终于试制出了三发炮弹。
   军区决定到李典庄去试炮。第二天一早,工人拉着那三发炮弹到达指定地点。
   曾思玉政委已经到了,潘溪渡缴获的那门九二式步兵炮也蹲在那儿。这家伙浑身乌黑,两个轱托着炮筒,实在威风。试射开始了。目标是对面土坡上那座小破庙。“嗵”地一声,炮弹飞出去了。阳光下,几十双眼睛眯合着,盯着弹点,等了半天,听不到爆炸声。接着放第二发,仍然不见回音。第三发又放出去,还是哑弹。人们面面相觑,都绷着脸不吭声,野地里一片寂静。
   大家跑过去把弹头扒出来,围着它纳闷。问题在哪里呢?曾政委走近看了一下,说:“把它卸开看看吧!”工人把引信管卸开来,秘密揭穿了,原来是撞针的滑道太粗糙,弹簧太软。
   曾政委和蔼地说:“找到毛病就好办了,你们再辛苦一番,马上改进。”接着又急切地问,“几天改得好?”
   “我们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内完成。”
   “军令状不必立,赶快改好,前方正等着炮弹用哩。”
   不到三天,改造任务完成。还是那个试验场,还是那个目标。炮弹飞出炮口,“轰”一声巨响,小破庙被掀掉一半,工人、炮手跳起来高喊着:“炸了,炸了!”
   当时根据地封锁很严,造炮弹的各种原料要靠自己解决。同志们人人动脑筋,个个找窍门。动员民兵去扒敌人的铁路,把钢轨抬回来铸弹头,还到处搜集破铜铸弹壳。最难解决的是雷汞,幸好八拱桥战斗搞到伪军孙良诚部一个工厂,弄到一本有关军火生产的小册子,张所长和工人日夜研究,试制雷汞。同志们真像打仗一样,攻开一个碉堡,又攻第二个碉堡,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大家情绪越来越高。
   有个姓范的青年,见别人都能想出办法,自己心里急。一天,他提着一个大铁锤来到村外野地里,“吭,吭”地敲一颗敌机扔下的瞎火炸弹。有的同志看到后,赶忙把他拉住,责备说:“你这愣小子,不想活了!”小范抹着脸上的汗水气呼呼地说:“怕,怕什么!豁上!革命到底,也要把炸药掏……掏出来!”他说得很急,越急越口吃。这个愣小伙子的行动使大家受到启发:是啊,这又是一个门路,把瞎火炸弹里的炸药挖出来不是可以装炮弹吗!
   经过几个“发明家”研究,想了个安全的办法,把炸弹卸开,放到财主家蒸酒的大锅里蒸。这样,炸药溶成液体,就慢慢流出来了。这个办法传开后,同志们到处去搜集瞎火的炸弹。说也奇怪,那一年敌机扔的炸弹,瞎火特别多。也许是日寇已到穷途末路,军火生产不顾及质量了。每当敌人的飞机投弹之后,许多人就向弹点奔去。炸了的,拾碎片,没炸的,抬回来。根据地的群众听说瞎炸弹和弹片用处大,也动员起来,洋镐铁锹,粪箕箩筐都出动了。
   一天,有位老汉背了一麻袋炸弹皮来到工厂,一进门便笑哈哈地说:“俺东村找到西村,总算找着咱们的工厂了。”说着提起两个麻袋角一抖,哗啷啷倒出一堆炸弹皮。他还有些不过意地说:“就这一点儿,是俺零星拾掇起来的,原想留着打个锄头、钉耙的,如今打鬼子要紧啊!”
   工厂的产量日益提高,开头每月平均生产十发炮弹,随着原料增多,技术熟练,每月生产三十多发了。那门九二式步兵炮在前线更加活跃,攻坚打据,对着敌人的“乌龟壳”大显威风。
   敌人不知道我们有多少炮,说:“八路的炮大大的有!”“土八路会造炮了。”不久,上级又给了兵工厂新任务,不光造炮弹,还要仿造九二式步兵炮(现在叫“山寨版”),并成立了兵工部。工人从被国民党破坏了的黄河工程区弄来一条大曲轴,切断后先做了个炮筒给那门老炮换了装,紧接着就仿造全套的九二式步兵炮。
   三个月以后,全厂同志的辛勤奋斗有了结果,一门崭新的九二式步兵炮出厂了。炮筒是火车大轴挖成的,座力簧是蓝牌钢打成的,密封甘油是从蓖麻油中提炼的……有了第一门炮,第二门就不愁了。兵工厂先后造出了四门炮。它们随同我军转战南北,参加攻城夺镇,立下了赫赫战功。今天,这四门炮中的一个兄弟,还站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它虽然显得粗糙与陈旧,然而,它令人深思,令人骄傲。
   兵工厂设在冀鲁豫地区的濮县、范县、观城、鄄城四个县城周围,又是平原地区。容纳几千人的工厂,是不容易的,当然也有它的有利条件:这个地区是冀鲁豫边缘地区,敌人控制困难;这个地区在黄河两岸,自从1938年国民党在花园口掘堤把黄河改道之后,没有了大水,但黄河河身里的黄沙却成了兵工厂掩护的条件。尤其在春冬季,经常是黄沙扑面,对面不见人,敌人是不敢轻易进犯的。大家叫作“黄河两岸度春秋”。工人编了歌谣来描述当时的情况:
   平原兵工靠人民,黄河两岸可安家。
   沙扑迷茫敌惧怕,青纱帐深我安家。
   步枪榴弹加小米,生产战斗有文化。
   艰苦奋斗靠觉悟,必胜信念是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