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8月0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4]

平淡人生不平凡

□华 青
   蒲松龄的第一间房子是分家得来的。蒲松龄排行老三。兄弟四人都成家之后,妯娌之间常吵架,结果就是分家。那么这次分家,蒲松龄分到什么房呢?
   “兄弟皆得夏屋,爨舍闲房皆具”,而蒲松龄得到的则是“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由此可见,蒲松龄的性情及其分家后的生活处境。
   蒲松龄从21岁起参加乡试,到71岁时才得到个岁贡生的功名。其间,他做了许多年的廪生,按照清朝规定,廪生每月能得到六斗米的补助;换算下来,就是每个月能得到一百多斤大米。
   那么蒲松龄怎么养家呢?蒲松龄有四子一女,可谓负担很重。因为博学多才,虽然科考不顺,但蒲松龄也结交了许多名流。蒲松龄大半辈子,靠给同县的孙蕙等老乡做幕僚维持生计,此外就是给老乡毕际有家做私塾先生。
   康熙时期买一间瓦房,大概需要11两银子;相当于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当时县令一年的工资是六十两左右。这个房价应该算是很低了。但蒲松龄依然买不起房,于是只能自己建。
   在毕家教书,给了蒲松龄很大的生活改善。蒲松龄49岁那年的端午,也就是在毕家工作11年后,给自己建了一栋窄小的房子——说是房子,其实是茅草屋。
   “聚垤蚁为风雨计,衔泥燕作子孙谋。茅茨占有盈寻地,搜括艰于百尺楼。”“日出当门松似壁,庭开方丈屋如拳。”从这些诗句中看出,其屋相当于现在的隔板房。房子虽小,但蒲松龄心底喜欢,并赋诗庆祝,称其为绿屏斋。57岁这年,蒲松龄又盖了个类似的小屋,称其为面壁居,大有勉励自己科考成功之意。
   晚年的蒲松龄因几个儿子争气,家境渐好。70岁这年,他在儿子们的劝说下,终于从待了几十年的毕家离开,回家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