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9月2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0]

张存法:难忘当年“铁十连”

□牡丹晚报记者 冯 锴
   今年93岁的张存法老人家住单县张集镇,是一名抗战老兵。对于他来说,参加八路军的日子是他毕生难忘的回忆。“‘钢三营,铁十连’在我们这一带很有名,我就在十团三营十连一排一班……”说起自己当年的抗战经历,张存法十分自豪。
  “骑马戴花”当八路
   “当兵就是为了打鬼子!”说起自己参加八路军的初衷,张存法坚定地说。
   “七七事变”爆发后,侵华日军自北向南推进;1938年5月,徐州沦陷,单县所在的湖西地区,也成为了敌占区的大后方。当年,15岁的张存法第一次见到日本鬼子,倭寇在家门口耀武扬威,他心存怒火。
   1943年,原冀鲁豫军区湖西分区在张集镇征兵,张存法听到村长动员,几乎没有多想就报了名。张存法说,他当兵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打鬼子。“刚开始就是练立正、向左转、向右转、打背包……”对于入伍后的训练项目,张存法也是记忆犹新。最让他感觉自豪的是,他加入的部队是在当地赫赫有名的十团三营,被称为“钢三营、铁十连”的尖刀部队,他领到的枪是一支在八路军队伍里比较先进的捷克式步枪。
   “当兵走的时候骑马戴花,老百姓都欢迎,还有老乡煮了鸡蛋送给战士们……”说起入伍时的情形,张存法依然激动。或许,正是百姓的爱戴,让他看到了百姓对八路军的期待。
  入伍仨月,迎来人生第一战
   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张存法便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与日军的战斗。这一战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仅仅因为是他参加的第一场战斗,还有日军的顽强。
   张存法告诉牡丹晚报记者,当时,距离他们驻地三四公里有个叫赵都寺村的村庄,日军经常在赵都寺村一带活动,目的是想在此建立据点。一天傍晚时分,有老百姓向八路军反映,单县张集镇赵都寺村的一座庙院内住进了八名日本鬼子。
   “他们建了据点肯定会对我们造成威胁,所以我们不让他们建,就趁黑 ‘摸’他们去了。”张存法介绍,而这次作战任务就交给了他们 “铁十连”,他所在的一排执行这次作战任务。张存法本以为他们三十多个人打对方几个人,应该十分轻松,但过程的艰难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张存法说,他们对庙院内的敌人发起进攻后,敌人依据有利地形顽强反抗,再加上武器装备都要强于八路军,张存法和战友几次冲锋都被打了回来,尤其是敌人在房顶架起一挺机关枪,火力压制使张存法和战友几乎寸步难行。
   “那时候有个说法叫‘枪子不过湿’。”张存法解释,那是八路军在战斗中摸索的一种 “土方法”,就是用水将被子打湿后,子弹就穿不透了,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 原理,但似乎还挺管用,经常在冲锋时采用。最后,战士们披上湿被子最终冲进了庙院内。
   张存法说,他本以为日寇看到被那么多人进攻,会很快缴械投降,但日军的顽抗超出了他的想象,直到三名鬼子被打死,对方战斗力锐减,另外五名鬼子才投降。
  攻据点,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
   张存法腿上有两处伤疤,至今仍清晰可见。这两处伤疤,是他九死一生的见证。
   张存法告诉牡丹晚报记者,他所在的连队既然被称为“铁十连”,冲锋陷阵时自然少不了他们,他腿上的伤就是在攻打济宁喻屯镇的日军据点时留下的。
   1944年,八路军攻打喻屯据点,张存法所在的连队负责攻击日军的一座炮楼。“炮楼外面有三道围子,还有三沟海壕子,不好打……”张存法介绍,他们所攻打的炮楼外围有三道围墙,墙边都有壕沟。要想接近炮楼,三道围墙和壕沟都是他们必须要越过的障碍。
   当天傍晚进攻开始,在炮楼内敌人疯狂的扫射中,战士们前赴后继发起冲锋。一直打到晚上,他们攻破了第一道围墙和壕沟。稍作休整,张存法和战友随后向炮楼的第二道防线发起冲锋。张存法冲到墙下,正在爬梯子时,意外发生了。日军的一发炮弹恰好在他附近炸响,张存法被震下梯子,小腿上被一块弹片打穿。
   “还真多亏了老百姓,把我抬了出来,要不可能真……”说起受伤后的情形,张存法有些激动。他受伤后,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两名老百姓抬着担架冒着枪林弹雨冲到他身边,怕他再被子弹击中,抬担架的老百姓马上给他盖上一床湿被子,冒死将他从战场上抬出,一直送到后方医院。后来,他才知道,这次战斗何等艰苦,一直打到次日下午才取得胜利。
   这次受伤让他养了将近一年的伤,伤愈后,日本侵略者已被赶出中国,而由于上次受伤严重,虽已伤愈,但已无法再随部队行军打仗,他选择了退伍回家。
   张存法曾有多枚国家颁发的奖章和纪念章,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已找不到,这也让他的后代感觉颇为遗憾。今年,他又一次获得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的孙子表示,这枚纪念章一定会好好保存,因为这是老一辈为了今天幸福生活曾经浴血奋战的见证,也会激励他们更加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