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9月2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6]
面塑达人李震报:
继承传统工艺,弘扬民间艺术
□牡丹晚报记者 敏静
菏泽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小麦面和糯米面为主料,加入适量的颜料用水调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的防腐、防蛀、防干剂后,利用刀、剪、簪等简易工具和独特的工艺,塑造出人物、鸟兽、鱼虫、花卉、山川、楼阁等富有观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在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就有一位面塑达人,他捏出的面塑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获得众多中外友人的喜爱。他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震报。
9月24日,牡丹晚报记者在曹州面塑艺术馆见到李震报时,他正在专心捏制面塑作品。捏、搓、揉、掀,用工具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戴上帽子、披上衣服,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其实最初学习捏面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说起学习面塑的过程,李震报十分感慨,2006年冬,正在菏泽学院美术系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他由于从小深受村里面塑艺人的感染,开始拜师学习捏面人。由于自己多年学习美术专业的功底,他在捏面人上接受得非常快,也深受老师的喜爱。后来,李震报开始自己尝试配制做面塑需要的面团,可是最初由于经验不足,他配置的面团做出的作品并不给力。“做好的面人不到半天就开裂了,让我觉得很丧气。”李震报说,那时,他也想到了要放弃,但是想想面塑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应该被后人继承和发扬,李震报就又进行了多次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成功了。”李震报说。
李震报是个有心人,为了更好的创新,他把师傅们的本事学到手后,又翻阅了大量的材料,对面塑工艺进行了创新,现在的面塑作品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的艺术欣赏品和菏泽的旅游纪念品。李震报说,面是老百姓生活当中常见、最易取的材料,用面制作作品,是老艺人智慧的结晶,一定要有人对它进行发扬光大。他也希望喜欢面塑作品和这项传统工艺的年轻人能够共同学习,一起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下去。
菏泽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小麦面和糯米面为主料,加入适量的颜料用水调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的防腐、防蛀、防干剂后,利用刀、剪、簪等简易工具和独特的工艺,塑造出人物、鸟兽、鱼虫、花卉、山川、楼阁等富有观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在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就有一位面塑达人,他捏出的面塑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获得众多中外友人的喜爱。他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震报。
9月24日,牡丹晚报记者在曹州面塑艺术馆见到李震报时,他正在专心捏制面塑作品。捏、搓、揉、掀,用工具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戴上帽子、披上衣服,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其实最初学习捏面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说起学习面塑的过程,李震报十分感慨,2006年冬,正在菏泽学院美术系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他由于从小深受村里面塑艺人的感染,开始拜师学习捏面人。由于自己多年学习美术专业的功底,他在捏面人上接受得非常快,也深受老师的喜爱。后来,李震报开始自己尝试配制做面塑需要的面团,可是最初由于经验不足,他配置的面团做出的作品并不给力。“做好的面人不到半天就开裂了,让我觉得很丧气。”李震报说,那时,他也想到了要放弃,但是想想面塑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应该被后人继承和发扬,李震报就又进行了多次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成功了。”李震报说。
李震报是个有心人,为了更好的创新,他把师傅们的本事学到手后,又翻阅了大量的材料,对面塑工艺进行了创新,现在的面塑作品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的艺术欣赏品和菏泽的旅游纪念品。李震报说,面是老百姓生活当中常见、最易取的材料,用面制作作品,是老艺人智慧的结晶,一定要有人对它进行发扬光大。他也希望喜欢面塑作品和这项传统工艺的年轻人能够共同学习,一起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