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11月0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我国吹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冲锋号

到2050年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国务院5日对外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到2020年,部分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到2030年若干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中国整体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万立骏认为,如果说“211工程”“985工程”是我国高校汇集办学资源、提升科教实力的“集结号”,那么即将启动实施的“统筹推进两个一流”就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国家于1995和1998年分别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建设项目,使部分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显著缩短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表示,方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 “三步走”的路线图,这就明确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近、中、远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建设的目标。
   此外,方案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行建设与改革并重,确定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五项改革任务。
   方案还要求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有序推进实施。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配套政策,高校要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对建设方案要开展咨询论证,动态监测建设过程,及时跟踪指导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理想现实有差距改革创新要提速
   “历史留给我们雄厚的物质和学术基础,我们不能沾沾自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诸多不足和发展瓶颈。”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说,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在北大也有所显现,少数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媚俗畏权;一些人迷失了方向,独立和开拓精神不振,丢掉了优良的学术传统。林建华说,与此同时,北大学科的整体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差距,进入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较少;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以及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突出作用的学者还不多;基础学科尽管整体实力较强,但某些学科优势正在丧失;在研究方面,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及科技成果和能够引领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哲学和社会科学成果较少。
   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也感到,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加强教育教学的内在动力不足;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和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三是社会服务层次有待提升,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够有力。
   “英国大学在18世纪的崛起,德国大学在19世纪的超越,美国大学在20世纪的引领,根本原因都在于办学思想、理念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说,“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学科建设是龙头中国特色要坚持
   纵观全球,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凭借一些学科闻名遐迩,吸引各国英才。例如,牛津、剑桥、哈佛大学拥有遥遥领先的文、法、医等学科,麻省理工学院的工学、斯坦福大学的物理、耶鲁大学的文学和艺术学科是相关领域前沿研究的风向标。
   “学科建设是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而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形成特色发展则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由之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聂宏认为,一流学科要面向国民经济发展重大科学技术需求,坚持特色发展战略,要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融合创新上下苦功夫,掌握“杀手锏”的关键技术,在优良的学术土壤中,带出一批优秀人才,开辟一片学术高地。
   “创建一流大学,不是简单复制西方大学模式,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质的现代大学。”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说.
  评价导向要改革统筹推进很重要
  教学改革徘徊不前,新
   老人事体系之间
   矛盾初显;资源
   的综合配置机制不顺、效率较低,职能部门权责不清;学校管理体制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有待进一步合理划分;现行的人事、财务等方面的制度受了过多的约束,束缚了学校应对人才竞争的能力,制约了学科之间的合作以及交叉学科的发展,限制了研究机构的活力……这些问题,几乎是中国高校发展共同的难题。
   “相较之下,我们现在的研究氛围还比较浮躁。”中外合作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认为,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真正的差距,可能还在于对个人兴趣的挖掘、对研究的专注度、对未知探索的执着这些方面。从研究看,真正突破性的发现,与研究者的好奇心、兴趣、长期的专注和努力都是分不开。
   “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一个积极探索未来教育方向、迎接挑战、并为学生创造更大价值的大学,而非仅仅出一些科研成果。这一点可能是当下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因为在赶超的过程中,我们更容易关注现行的指标,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席酉民说。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道路上,如果没有一个以追求卓越和世界一流为导向的教育科研评价体制为牵引,其结果可能会影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建设进程。”朱秀林说,“评价体系具有导向和诊断功能,要以国际通行的学术标准来推动国内学术生态的重建,建立全面、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大学评价体系。” 据新华社